2016年中央财经大学435保险专业基础之微观经济学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蛛网模型
【答案】蛛网模型是运用弹性原理解释某些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在失去均衡时发生的不同波动情况的一种动态分析理论。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如果供求量和价格的均衡被打破,经过竞争,均衡状态会自动恢复。蛛网模型却证明,按照占典经济学静态下完全竞争的假设,均衡一旦被打破,经济系统并不一定自动恢复均衡。与均衡价格决定模型不同的是,蛛网模型是一个动态模型。假定商品的本期产量决定于前一期的价格P t-1,即供给函数为,并根据需求弹性、供给弹性的不同,分为“收敛型蛛网”、“发散型蛛网”和“封闭型蛛网”三种类型。
蛛网模型解释了某些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的产量和价格的波动的情况,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这个模型还是一个很简单的和有缺陷的模型,需要进一步完善。
2. 一般均衡
【答案】一般均衡是指在一个经济体系中,所有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一般均衡分析从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角度出发,考察每一种产品和每一个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状态所需具备的条件和相应的均衡价格以及均衡供销量应有的量值。
根据一般均衡分析,某种商品的价格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供给和需求状况,而且还受到其他商品的价格和供求状况的影响。因此,某种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均衡,只有在所有商品的价格和供求都同时达到均衡时,才能实现。
1939年,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在《价值与资本》一书中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去研究一般均衡问题,在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之间架起桥梁。当代经济学教材中一般都采用这种方法来说明一般均衡理论。
3.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答案】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 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这就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从理论上讲,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成立的原因在于:对于任何产品的短期生产来说,可变要素投入和固定要素投入之间都存在着一个最佳的数量组合比例。一旦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达到最佳的组合比例时,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值。在这一点之后,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继续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越来越偏离最佳的组合比例,相应的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便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了。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强调的是:在任何一种产品的短期生产中,随着一种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边际产量最终必然会呈现出递减的特征。
4. 均衡价格
【答案】均衡价格是指商品的市场需求量与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均衡价格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发形成的。需求的变化会引起均衡价格同方向的变化,供给变化会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化。
在市场上,由于供给和需求力量的相互作用,市场价格趋向于均衡价格。如果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那么,供给数量大于需求数量,一部分生产者就会因商品卖小出去而被迫降价,从而市场价格下降; 反之,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那么需求数量大于供给数量,一部分消费者因购买不到所需求的商品而愿意出高价,结果市场价格提高。因此,市场竞争的结果是市场稳定于均衡价格。
二、论述题
5. 中新网2012年2月7日报道,在中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央媒体见面会上,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再次表达了改革教育的决心。早在两年前,浙江省教育厅举办的课业减负相关
,倡导开展教育减负的改革。2010年8月,浙江省教会议上,刘希平就痛批“应试绑架了教育”
,育厅就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下发通知,制定了“六个严格”和“六项制度”
对中小学课时、课程开设、规范考试、学生体息时间等都做了严格的规定。两年后,减负工作成效如何,刘希平感叹,顽疾难治,但决心不改,帮助孩子减负需要教育人持之以恒。“在减负的道路上,那么多年来我们可以说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但要改变应试教育的危害,减轻学生负担是必须要做的第一步,我们绝不可以退让。”
试运用博弈理论分析目前的应试教育现象。
【答案】目前我国的应试教育现象体现了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理论。
(1)“囚徒困境”
,说明为什么在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时,囚徒困境指两个被捕获的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
保持合作却是困难的。具体情况如下:两囚徒被指控是同案犯。他们被关在不同的牢房里且无法互通信息,各囚徒都被要求坦白罪行。如果两囚徒都坦白,则各将被判入狱s 年:如果两人都不坦白,则各将被判入狱2年:如果一方坦白另一方不坦白,则坦白方入狱1年,另一方入狱l0年。下面的支付矩阵列明了两囚徒选择的结果。
如果囚徒A 不坦白,他就冒着被囚徒B 利用的危险,因为不管囚徒A 怎么选择,囚徒B 坦白总是最优方案。同样,囚徒A 坦白也总是最优方案。总之,可以看出,对囚徒个人而言,选择坦白总比不坦白收益高。但从两人的支付总和来看,双力一都不坦白的收益是最高的。因此,囚
徒困境揭示了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一种普遍情况,即“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它意味着个人理性并不是实现集体理性的充分条件。
(2)目前应试教育现象中的“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冉现了我国教育体制中“减负”口号渐渐陷入应试教育中的情形。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都意识到“减负”势在必行,“减负”对于广大萃萃学子来说应该是一种最佳的策略选择,但事实上学生们却做出了弃“减”选增的选择。其原因可以用囚徒困境的原理加以解释。
以学生之间的减负与应试教育的博弈为例,如下表所示,“增负”和“减负”是学生A 和学生B 各自选择的策略,其中的数字表示的是在该策略下所获得的收益。
,,,在这个博弈矩阵中出现了四种情形:(增负,增负)(增负,减负)(减负,增负)(减负,
,博弈方A 也会选择“增负”,因为“增减负)。对于博弈方A 来说,假设博弈方B 选择“增负”
,博弈方A 出于自身利益的最大负”的得益5大于“减负”的得益2; 假设博弈方B 选择“减负”
化,他依然会选择“增负”。因此,不论博弈方B 采取何种策略,博弈方A 都会选择“增负”。同样,博弈方B 与博弈方A 的情形一样。最终这个博弈的纳什均衡是(增负,增负)。
从整个社会的效益来看,(减负,减负)是最好的选择,但每个博弈方出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考量,都会做出与社会收益最大化不同的选择。对于学生之间的博弈来说,(减负,减负)只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在现实的教育及其考核制度下是不可能实现的,选择“减负”只会让他们放弃上名校的机会,拉大与他人的距离,而“增负”不过就是多写作业、多上课,但可以获得好的成绩并上好的学校才是他们对自己最负责、最好的选择; 对于家长之间的博弈来说,选择“减负”会使自己的孩子远离名校,落后于应试教育的孩子; 对于学校之间的博弈来说,“减负”影响的不仅仅是学校的升学率,还有学校排名的下降,从而影响到之后的学生入学量; 对于老师来说,“增负”使得学生获得好成绩的同时,也有奖金奖励及地位的提高。不论是学生、老师、家长,还是学校都不愿意承受较小收益的风险,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占优策略“增负”。
(3)解决应试教育和减负“囚徒困境”的途径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如果要减少增负后带来的支付,必然要彻底改变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考核制度,仅仅由相关部门下发通知不可能彻底解决应试教育带来的问题。如果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各方面共同努力,改变各方的博弈策略,可以得到一个新的博弈矩阵,从而摆脱减负中的“囚徒困境”现象。新的博弈矩阵如下:
在这个新的博弈矩阵里,利用划线法可以找到唯一的纳什均衡点,通过四种策略的收益比较发现此时的纳什均衡点达到了全社会的效益最大化,可以说是帕累托均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