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illain-Barré综合征的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中最具特征性的改变是()。 末梢型感觉障碍。 四肢驰缓性瘫。 脑神经损害。 神经根性疼痛或不适感。 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
简述八十年代中国对战争形势的新估计
患者讲话缓慢,走路时两腿分开,向两侧摇摆,睁、闭眼站立均有倾倒现象,病变可能在()。 小脑。 脊髓后索。 前庭系统。 基底神经节。 丘脑。
男性53岁,1年前逐渐出现双下肢震颤,休息时明显,行动缓慢,行走时小步,向前冲,面部表情少。最可能的定位诊断()。 壳核。 内囊。 尾状核。 丘脑底核。 黑质。
患者女,51岁。2004年6月15日因"体检时胸片发现右下肺占位性病变2天"入院。入院后胸部CT示:右下肺占位性病变,周围型肺癌可能性大,不排除右下肺门淋巴结转移。纤维支气管镜见右肺下叶支气管开口处新生物,活检报告为"右下肺腺癌"。经完善术前检查后患者于2004年6月23日行右肺下叶切除术,术中探查发现肿瘤位于右肺下叶,大小约6cm×6cm×5cm,胸膜在肺表面有凹陷、皱缩,肺门淋巴结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并融合,右肺上、中、下三叶间裂完整。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病理报告为:"右肺下叶中分化腺癌,肺门淋巴结(7/9枚)、纵隔淋巴结(1/7枚)癌转移,支气管旁淋巴结(5枚)及支气管残端未见癌组织"。患者术后于2004年7月19日~10月21日行辅助化疗4周期,2004年11月13日~12月22日行放疗50Gy/25F,放疗结束后患者在门诊随访。2006年2月17日因声嘶行胸部CT示:纵隔淋巴结增多、肿大,转移癌可能。遂于2006年2月20日~7月31日行化疗6周期,复查胸部CT示:纵隔未见肿大淋巴结,遂停止治疗,门诊随访。患者2007年5月7日复查胸部CT示:双肺多发小结节影,考虑转移可能。遂于2007年5月11日起行分子靶向治疗至今,期间复查胸部CT示:双肺病灶明显缩小。患者既往无吸烟史。患者放射治疗的靶区包括() A.右支气管残端。 右肺门。 纵隔。 右肺门+纵隔。 右支气管残端+纵隔。 右支气管残端+右肺门+纵隔。
直吹式300MW机组,在70%~100%负荷范围,机炉协调控制方式下进行负荷单向变动试验,当负荷变动量为ΔP=15%Pe,负荷指令2%Pe/min的变化速率时,主汽压力的动态偏差±()MPa为合格;负荷指令3%Pe/min的变化速率时,主汽压力的动态偏差±()MPa为优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