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民族大学新闻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常识》
【答案】《常识》是指北美独立战争时期负有盛名的宣传鼓动家托马斯·潘恩的一本小册子,推动了北美独立的革命风暴。《常识》告诉北美殖民地人民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北美应该独立于英国之外。潘恩在书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英国属于欧洲,北美,属于它自己。他从各个方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历史、经济、宗教、政治甚至地理—“上帝在英国和北美之间设置这么远的距离,也有力地而且顺理成章地证明,英国对北美行使权力这点决不是上苍的意图。”他以铿锵有力的言辞反驳那些向英国妥协的言论。
2. 微博
【答案】微博(Micro-blog )是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型博客,是基于Web2.0平台的一种可以发布即时信息的系统。微博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06年,2010年被称为中国的微博元年。微博可以使用户通过网页、收集、IM 软件和API 等方式发送图片和文字信息,不受任何时间地点的限制。与博客不同的是,微博发布的信息受到字数限制,最多不能超过140个字符(70个汉字)。其传播特点有:短小精悍,信息量密集,更契合人们快节奏的生活; 实现跨平台数据交换,使用户摆脱了工具的限制; 准入门槛较博客更低,实现了话语权的平民化。
3. 文化霸权理论
【答案】文化霸权理论由葛兰西提出,他认为,任何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有两种霸权,即政治社会的政治霸权,包括军队、法庭、警察,通过暴力实施统治; 另一个是市民社会的“文化霸权”,即智慧与道德的领导权,其本质是具有统治性的意识形态。大众传播通过新闻报道,通过它们倡导的大众文化等各种样式,建构并维护着统治性的意识形态。
4. 通讯
【答案】通讯是指一种详细、生动的新闻报道体裁。它是我国新闻报道中的常见文体。目前人们所称的“通讯,,其实已经逐步演变为一种集合概念,一种广义的名称,是指报纸、刊物中运用的除消息以外包括各类通讯、特写、专访等所有详报型(或深度型)新闻体裁的总称。通讯作为新闻报道有其内在定规定性:第一要真实; 第二有时效性; 第三,所报道的事实必须具有新闻价值。
5.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
【答案】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是对现代世界新闻政策理念产生重大影响的宪法性文件。1787年在费城召开的美国联邦制宪会议制定的美国宪法,没有将新闻出版自由等公民权利明确列入其
中,遭到反联邦派的反对。1789年,经过一番激烈斗争,各州虽然均已接受宪法,但1791年又通过对宪法的10条修正案,后来称为《权利法案》,并成为宪法的一部分。《权利法案》第一条明确规定,国会不得指定任何法律剥夺言论或新闻自由。法案还规定个人自由权利,包括宗教信仰自由、言论出版自由以及和平集会自由等。至此,新闻出版自由作为宪法的重要补充得以在书面上确立下来。1791年,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在美国新闻传播史上的历史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6. 信息
【答案】信息是指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包括消息、资料、情报、数据、图像、知识、思想等。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规律。信息必然包含着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内容,这是信息最基本的特点。从与新闻报道相结合的认识角度出发,信息还具备以下特点:①共享性或称使用不灭性; ②扩缩性; ③组合性; ④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 ⑤相对性。
7. 有偿新闻
【答案】有偿新闻是指新闻工作者采取不正当手段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物质报酬,包括故意隐匿和扣押新闻的活动。其实质是某些新闻从业人员将国家和社会赋予的新闻机构传播新闻的权利,作为个人和团体的私有商品非法出卖,进行权利和金钱的非法交易。有偿新闻是“拜金主义”在新闻领域的反映,是新闻界的不正之风,它的存在和蔓延,是新闻行业的耻辱。有偿新闻是任何意识形态,任何社会制度的新闻从业人员都不耻的行为。无论东方、西方,有偿新闻都是新闻职业道德所明令禁止的。
8. 新闻评议会
【答案】新闻评议会是指一种评价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职业行为的专门性机构,它通常由新闻行业机构组织行业内相关人士组成,也可以由新闻界和其他各界(司法及社会群众团体等)的代表联合组成。新闻评议组织的基本职能是对报业及其他传媒的表现进行评议,并对一些违反新闻道德的案件做出不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决,一般不受理违法案件。大多数国家的新闻评议组织仅有裁决权,少数国家如日本等则既有裁决权,又有处罚权,处罚的项目有警告、记过、罚款、开除会籍等。
二、简答题
9. 简述认识新闻媒介产品的商品性的意义。
【答案】(1)报纸和电台、电视台的商品性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报纸是商品,报纸通过市场流通到达广大读者手中,读者花了钱来买(订阅)报。报纸的商品性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电台、电视台行销手段只有一次售卖,即出售一定的时段给广告客户,在节目中插播广告,让受众有意或无意、自觉或被迫地在收听收看节目的同时也收听收看广告。电台、电视台的广告
同样按量按质论价,按量指广告占有时段的长短,按质就是视听众的多寡而定。
(2)认识到新闻媒介产品商品性的意义
①积极意义
经常考虑读者的需要。新闻媒介如果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受众就不愿去买、去看,一切意图都会落空; 报纸既然是商品,那必然可以自由买卖,报纸的销售就会越出行政的区域,报业间必然存在竞争,迫使新闻工作者不断改进工作; 报纸既然是商品,那就必然有价值规律发生作用。这就要求加强对报纸生产的经营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
②消极后果
以商业原则指导办媒体,冲击公共利益至上原则。在商业原则下,媒体不再以满足公共知情权为己任,而以报纸发行量及电视、电台的收视率、收听率为第一诉求。为此,在媒体间展开激烈的竞争。事实证明:物质产品激烈的市场竞争,一般会使产品越来越价廉物美; 而精神产品激烈的市场竞争,却往往使产品的格调越来越低下。
(3)积极应对传媒的商品性
如何对待传媒的商品性,发挥其积极面、抑制其消极面是传媒治理的中心课题。在欧盟,市场效率和核心价值两大考量中,确保核心价值始终放在优先地位上。而在中国,“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反复强调、必须坚持的媒体运行的基本方针。
10.试述受众的权力。
【答案】受众的权利是指作为信息传播接收者的受众,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所享有的各项保护自己正当利益的权利。根据我国法律和传播制度,我国受众主要拥有以下六种权利:
(1)选择权
选择权是指“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选择权是受众的一种最基本的权利,也是国际消费者联盟宣布的八种权利之一,在大众传播中,受众面对众多的媒介和信息有权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口味和自己所能运用的力一式作出自由选择—或喜爱或厌恶,或接受或拒绝,或阅听或观看,没人可以强迫。
(2)知情权
知情权是指受众享有知悉有关方面真实情况的权利。对于大众传播来说,受众有权要求大众传播媒介提供和通过传播媒介了解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应获得的种种真实的消息情报,有权及时得知政府、行政机构等的有关公共信息和国内外每天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有意义的事件。
(3)表达权
表达权是指受众“有权把他所看到的关于个人生活条件、愿望、需求和痛苦的真实情况告诉别人。凡是用恐吓或惩罚迫使他保持缄默,或剥夺他利用传播渠道的机会,就是侵犯了这项权利。”
(4)反论权反论权是指当个人或集团遭到来自大众媒介或传播者方面的攻击和对自身利益、权利的侵犯时,有权要求该媒介划出一定的版面或时间供自己作自由公开的反驳,以便人们对事情真相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
CS )监督权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