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京师范大学F064信息化教育概论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抛锚式学习
【答案】抛锚式教学有时也称“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到实际的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问题,而不是听这种经验的间接介绍和讲解。在实际情境中一旦确立一个问题,整个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行进程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抛锚式教学与情境地学习、情境认知以及认知的弹性理论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只是该理论主要强调以技术学为基础的学习。约翰·布朗斯福特是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对抛锚式教学的理论和研究作出了贡献。
2. 学习风格
【答案】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身上一贯表现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它一般可以划分为五个部分,三个层面。学习风格的认知成分包括场独立型——场依存型、具体型和抽象型、冲动型和沉思型等; 学习风格的情感成分; 学习风格的意动成分; 学习风格的生理性倾向成分和学习风格的社会性倾向成分; 其中,前三部分构成了学习风格的心理性层面,后两种则构成了学习风格的生理性层面和社会性层面。
3. 信息推送技术
【答案】所谓“推送((Push )”,就是用户在初次使用时设定自己所需的信息频道,此后定制信息将通过Web 自动传输给用户,用户不必每次提出请求。此过程相对以往通过“拉取(Pull )”方式来获取信息具有很多优点。通过信息推送技术,我们能够在因特网的信息海洋中自动获取优质实用的教育信息。
4. 教育信息化
【答案】教育信息化指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要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对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简答题
5. 简述中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
【答案】(1)电化教育概念和教育技术概念
①电化教育名称的产生
a. 我国电化教育起步的标志是1919年开始有人开始运用幻灯进行教学。陈友松和戴公亮建议从视听教育手段中选取效果较好、需要用电的四种媒体,即幻灯、电影、播音、电视归为一类,并将采取这类媒体进行的教育活动称为电化教育;
b. 我国较为正式地使用电化教育一词始于1936年,当时的教育部举办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以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陆续正式使用电化教育名称,并推广沿用至今。当时的电化教育专门指电影教育和播音教育。
②电化教育概念和教育技术概念
学习、研究AECT'94后,教育技术的几种有影响的定义
a. “电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
b.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c.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包括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媒体与教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教学过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与开发、远程教学技术、教学评价技术等内容。”
③AECT'94教育技术定义的扩展内容
a. 强调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和信息技术的支持;
b. 把研究对象由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扩展为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的资源;
c. 强调教育技术的目的是优化教与学。
(2)我国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①五个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学、信息技术教育、数字媒体技术、教育软件工程和现代远程教育。 ②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的八门主干课程:教育技本导论、学与教的基本理论、教学系统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远程教育基础、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媒体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项目实践。
(3)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
我国的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专业始于1983年。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三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设立硕士学位授予点,明确了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 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北京师范大学设立教育技术学博士点。到现在,己经有30多所师范院校和非师范院校设立本科(或专科)教育技术学专业,十余所高校被批准建立了教育技术学硕士点,四所高校设立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从而形成了一个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完整的教育技术科专业体系。
(4)当前我国教育技术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①重“电”轻“教”;
②重“硬”不重“软”;
③重“教”不重“学”;
④重科技轻人文。
6. 说明什么是视听教学方法
【答案】视听教学方法是一种以视听设备和相应的软件为辅助手段的教学方法。它的发展形
成了依靠教学资源的思想和媒体辅助与传播教学的模式。
在整个视听教学运动中,不同时期都对教学实践作出了理论的概括,提出了有关的理论,如视觉教学理论、视听教学理论和视听传播理论,这些理论对教学实践起到丁指导作用,其中戴尔的视听教学理论影响最大。
(1)视听教学论
①视听教学理论的主体可以概括为三个相同的方面:
a. 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
b. 各类视听教材与方法应按其能提供的学习经验的性质——具体或抽象的程度来分类。 c. 视听媒体应与课程有机结合。
②“经验之塔”是视听教学理论的核心。它是戴尔在1946年提出的,在1969年进行了修改。戴尔认为,人们学习知识,一是由自己直接经验获得,二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得。当学习是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时,获得知识和技能就比较容易。
“经验之塔”把人们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各种经验,按照它的抽象程度,分为3大类11个层次: a. “做”的经验,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直接有目的的经验。指直接地与真实事物本身接触取得的经验,是通过对真实事物的看、听、尝、摸和嗅,即通过直接感知获得的具体经验。
第二,设计的经验。指通过模型、标本等学习间接材料获得的经验。模型、标本等是通过人下设计、仿造的事物,多与真实事物的大小和复杂程度有所不同,但在教学上应用比真实事物易于领会。
第三,演戏的经验。指把一些事情编成戏剧,让学生在戏中扮演一个角色,使他们在尽可能接近真实的情景中去获得经验。参加演戏与看戏不同,演戏可以使人们参与重复的经验,而看戏是获得观察的经验。
b. “观察”的经验,包括六个层次:
第一,观摩示范。看别人怎么做,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知道一件事是怎么做的。以后,他可以自己动手去做。
第二,学习旅行。可以看到真实事物的各种景象。
第三,参观展览。展览是供人们看的,使人们通过观察获得经验。
第四,电视。
第五,电影。银屏上的事物是真实事物的替代,通过看电视或看电影,可以获得一种替代的经验。
第六,录音,无线电,静止画面。它们可以分别提供听觉的与视觉的经验,与电影、电视提供的视听经验相比,抽象层次要高一些。
c. “抽象”的经验,包括两个层次:
第一,视觉符号。主要指图表、地图等。它们己看不到事物的实在形态,是一种抽象的代表,如地图上的曲线代表河流,线条代表铁路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