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10政治学综合一之《政治学基础》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政治协调

【答案】政治协调是政治指挥的一种力一式。政治指挥是政治权力按照特定政治规划和目标,凭借政治组织,支配和协调社会成员以实现政治决策的行为。政治协调是政治权力对于社会成员的行为进行不同形式的协调,以达到合作协力的目的。政治协调一般包括权威性协调和沟通性协调等等。

2. 政治行为

【答案】政治行为是政治关系的直接动态表现,它是指人们在特定利益基础上,围绕着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社会活动。政治行为有四个基本要素,即政治行为的性质、主体、方向和方式。

①政治行为的性质受着政治关系性质及其内在矛盾的支配和作用,在阶级社会中,政治行为一般具有阶级性,受着阶级利益的影响和支配;

②政治行为的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阶级、阶层、民族、各种政治组织、集团及集体等,只要他们进行政治活动,都可以成为政治行为的主体;

③政治行为具有特定的方向,其方向是政治行为主体的行为动机与该行为实行的客观环境的统一,因此,政治行为的方向既含有人们的主观动机,又受到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制约;

④政治行为的方式即政治行为模式,它是社会政治关系、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等要素的复杂构成。

二、简答题

3. 为什么说改革是一项比革命更加艰巨的工程?

【答案】(1)改革者既要反对保守者,又要反对激进者。保守者会阻挠改革的进程,而激进者则有可能过于急躁而把改革引向失败。改革者应当采取弹性政策,尽量使其政策具有最大的适应性。革命者的目标很明确,竭力使政治两极化,政治问题简单化,以分清敌我阵线。革命者是在分裂社会力量,而改革者要驾驭各种社会力量。因此,改革者应该具有比革命者更高超的政治才干。

(2)改革是一场渐进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有利于统治阶级政治秩序的发展。这就要求改革者要精心设计和控制社会变革的速度、方式和时机。而革命是一场暴烈的社会运动,任何破坏现存的统治秩序的行为对革命者都是有利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革命者的任务就是破坏秩序,而改革者的任务则是要控制秩序。

(3)改革无论是以变革社会经济结构为开端,还是以变革政治体系为开端,最终都是为了达到社会经济结构与政治体系均衡发展,而不是互相牵制。但是,革命者首先必须进行政治动员,然后利用动员起来的社会势力促成社会和经济结构的变革。因此,改革者选择什么样的改革战略,是

改革成败的关键。从改革实践中看,全面的闪电式改革是一条失败之路,而分项的渐进式改革则有成功的可能。

三、论述题

4. 试评析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现状,井论述加强中国社会土义政治文化建设的对策。

【答案】政治文化,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

(1)中国政治文化的现状:

①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的基本格局和主要特征正是与我国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相联系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已经在我国形成并占主导地位,但社会土义政治文化尚不完善,还处在一个发展过程之中。

②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由于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占主导地位,因此当代中国的政治化的结构总体上呈协调型,这是由我国的社会结构所决定的。

③在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中,占非主导地位的是历史遗存的封建政治文化和资本主义政治文化。 ④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水平,取决于我国现在所处所史阶段的客观情况. 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较落后,文化教育水平不高,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还有相当影响; 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所必须的政治文化条件还不充分,人民群众管理国家事务还受到条件限制,因此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虽然己经形成,但还是一种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在我国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个长期、艰巨而又重要的任务。

(2)加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对策:

①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经济基础。

②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卫政治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思想文化环境。

③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发展提供现实的政治生活基础。

④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传播,以深化和推广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联系实际评析论述,略。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公共权力

【答案】社会公共权力是全社会范围内的政治权力,就全社会共同体来看,社会公共权力是以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即社会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只有社会公共权力是政治权力,其他范围和层次上形成的共同力量只是社会或政治力量而不构成政治权力。社会公共权力在原始社会是社会共同体意义上的公共权力,在国家产生后,它表现为国家权力。由于私有制社会中剥削阶级的利益常常冒充为全社会的共同利益,因而剥削阶级政治权力常常以社会公共权力的虚幻形式出现,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社会公共权力才在本质和形式意义上重新回归全社会的权力。社会公共权力所具有的特点:

第一,普遍性,它作用于全社会和每个社会成员,并在这个范围内普遍有效;

第二,至上性,它是社会范围中的最高权力,不允许同样范围和层次上其他同等权力的存在。

2. 政治权利

【答案】政治权利是指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关系及其体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由政治权力确定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主张其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政治权利的内容是对于共同利益的主张,形式是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法定资格,行为上表现为政治权利法定范围内的自主性。

①政治权利本质上是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要求;

②政治权利以建立在特定经济关系和利益基础上的政治权力为前提条件和后盾力量;

③政治权利体现着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

④政治权利是法定的资格性规定。

二、简答题

3. 简述政党对国际政治和国际事务的影响。

【答案】(1)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2)在当代,政党不仅仅是国内政治的重要因素,而且是国际政治中的重要力量。

①政党或政党联盟可以是国际政治的特定主体;

②政党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

③政党可以在国际舞台上进行特定形式的政治活动,以实现和维护其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

在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无产阶级的国际性政党组织如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第一国际、第三国际等都在组织国际无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维护国际无产阶级利益,推动人类进步和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