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638哲学基础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上层建筑

【答案】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 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是:首先,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2. 量变和质变

【答案】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通过量变和质变表现出来的。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或两种基本状态。

(1)量变即事物量的变化,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不显著的变化,包括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动、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化和事物功能的变异等形式。人们平常看到的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都是事物处于量变过程中所呈现的状态和面貌。

(2)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质变表现为根本性的、显著的突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的连续性和渐进性的中断。统一物的分解、相持、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就是质变过程中所呈现的面貌。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

3. 矛盾

【答案】矛盾,是指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所固有的两种基本关系或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4. 社会形态

【答案】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统一体,或者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其中作为基础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

社会形态标志着社会结构的类型,即标志着“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历史就是这些阶段的依次更替。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决定性、统一性,同时,每个具体的民族在自己的历史活动中建立何种社会形态又具有选择

性,从而使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多样性。

5. 客体

【答案】客体,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是进入主体对象性活动领域,并同主体发生功能性关系,或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与主体存在着关系的一切是为客体。客体是与主体存在着关系的全部。客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处于客体的事物,当作为某一具体事物本身的时候,就成了事物主体,其它与之处于关系的物,就变成了客体。处于主体的事物,作为其它事物的关系面出现的时候,就成了客体主客休的关系存在,人们是为了呈现事物。呈现事物,得自于人们对事物的描述,人们在描述某一事物时,在印象里就有了事物的形态,而衬托出这个事物形态的,是形态里的区别,事物相互的影响证明了事物形态区别的存在,存在的形态区别又体现出了具体的事物。存在的形态区别的一切事物,就是存在的客体,印象里的事物的形态就是存在着的主体。

二、辨析题

6.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因而它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要判明一种认识是否真理,就要判明它是否符合客观现实,这就要求一个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桥梁”,用以充当检验的尺度,只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可以充当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尺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方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卞义虽然是真理,但它属于主观范畴,不具有直接现实性,无法确定一种认识是否与客观现实相符合,因此,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

7. 真理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答案】该观点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

任何真理都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每一个真理性认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

8. 认识的真正仟务是获得感性经验。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阶段。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表面、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不能起到为实践服务的作用。而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全面和内部联系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的作用。认识的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达到思维,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队识。为此,就必须由感性队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认识的真正任务是获得理性认识。

9. 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指导,感性认识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认识才解决本质问题。

本论强调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如没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盲目的,这有合理之处,但是,不能以此而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

10.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答案】该观点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

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受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对象暴露程度的限制。

①从客体上看,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还要受历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

②认识主体要受自身的局限性,受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经验以至身体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

因此,对客观事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不断修正、补充、深化,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

由于世界及其联系和发展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人的实践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也必然是无限发展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三、论述题

11.依据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原理,批驳庸俗的经济基础决定论和上层建筑决定论。

【答案】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表现为: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经济基础是根源,上层建筑是派生物,无论是政治的上层建筑,还是思想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一切都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任何上层建筑现象都可以从经济基础中找到根源。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或迟或早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在经济关系领域居于统治地位的,就必然要在政治和思想领域中居于统治地位。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总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经济基础变了,上层建筑也要随着改变。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不仅推动了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