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70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辨析题

1. 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主观对客观反映方式不同。具体表现在:

(1)旧唯物主义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2)旧唯物主义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而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2. 实践是人的存在力式。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是社会的人,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而且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只有在实践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

(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首先是作为人的存在方式而被确立起来,是人的存在的现实表征和确证。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直观和确证。

①实践的动机包含着人对自然限制的突破和超越。实践观念作为客体尺度与主体尺度的观念层面上的有机统一,它不仅体现着来自对象世界的他律性规定,即“不能做什么”的客观限制,而且同时体现着来自主体自身的自律性规定,即“应当做什么”的价值取向。_者的内在契合才决定了人们的当下选择,即“必须做什么”。但是,只有主体尺度的规定才真正显示出属人的特质实践结果中所包含的那些无法被归结和还原为客观必然性和自在世界的“剩余”规定,最终只能来自主体的价值尺度。

②实践的过程及其产物使人的本质力量以直观的方式得以显现。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真理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要判定主观是否符合客观,就必须对主观和客观进行比较,这也就是说,作为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的特点。在人的主观认识范围内不可能

找到真理的标准,我们不能用主观检验主观,用认识检验认识。客观事物本身也不可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客观事物也不能把主观认识和其自身加以对照。实践是精神见之于物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除具有普遍性的优点外,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实践是人们实现某种主观目的的活动,它是人的生命之根和立命之本。从人与动物的区别看,“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存在物”。实践构成了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即构成人类的存在形式。

3.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一方的存在要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够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3)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4.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这一原理不仅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而且进一步说明了实践在人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具体表现为:

(1)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任何生命物质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社会的主体是人,人以实践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

①从人类生存的前提来看,正是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②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来看,动物是在消极地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人则是在利用积极地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成为社会的主体。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2)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a. 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b. 实践尤其是物质生产实践,是人以自身的活动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同自然界发生联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相互制约,共生于物质生产实践中。

c. 人与其意识的关系也生成于实践活动中。实践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实践者头脑中作为目的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而这个目的又决定人们活动的方式和方法。

d.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实践与物质世界的客观辩证的发展图景。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a.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b. 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三种实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并对象化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a.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首先是通过物质生产,所以说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 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是人们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实际体现。可见,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社会的人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一切社会现象最后的根源。人通过实践活动把握物质世界,又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物质世界,并改造人自己。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是实践的产物和过程。

5. 矛盾的共性存在于矛盾的个性中。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1)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含义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矛盾的共性和个定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