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郑州大学联合培养单位南阳师范学院830文学综合之外国文学史(欧美卷)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填空题
1. 代表泰戈尔诗歌方面成就的作品是______。
【答案】《吉檀迎利》。
【解析】泰戈尔的《吉檀迎利》中描写对印度神的尊崇,用隐秘华美的语言对身形对人生自然的诗意描绘,他凭借《吉檀迎利》以及用美丽英文翻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2.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______。
【答案】赫塔·米勒。
【解析】德国女作家和诗人赫塔·米勒获得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其代表作有《我所拥有的我都带走》、《光年之后》、《行走界线》与《河水奔流》等。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称其“以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失业人群的生活”。
3. 创作短篇小说《一个文官的死》的作家是______。
【答案】契诃夫。
【解析】《一个文官的死》是契诃夫于1883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契诃夫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小说通过切尔维亚科夫这样的小人物,让人们看到了当时社会上小人物的奴性心理。
二、名词解释
4. “为艺术而艺术”
【答案】“为艺术而艺术”是一种美学观点。德国古典美学深奥的思辨性与晦涩的语言,即使是专业人士也备感艰难,而“为艺术而艺术”的成功之处也正在于此。它汲取了德国美学的要义与精髓,又除去其繁琐的细节,以精炼的法语铸造成一句响亮的口号,成为法国唯美主义运动的一面醒目的旗帜。“为艺术而艺术”认为艺术创作的目的在于自身,宣布艺术脱离政治,脱离社会需要和教育任务。这种观点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客观意义都是各不相同的:有时是对某些流派的“功利主义”的反驳,或是对企图驾驭艺术的政权的抗拒。在这种情况下维护“为艺术而艺术”就是保护艺术免受敌对力量的损害,坚持艺术的美学特性和它的独立性。但是把艺术家与社会的分离作为“为艺术而艺术”产生的普遍根源,必然导致脱离生活。它最后必然为新的思潮所淹没。
5. 《恶之花》
【答案】《恶之花》是波德莱尔于1857年创作的诗集。它完美体现了波德莱尔的创新精神:一方面他描写了大城市的丑恶现象,另一方面他也展示了个人的苦闷心理,写出小资产阶级青年
的悲惨命运。《恶之花》的主题是恶及围绕着恶所展开的善恶关系,恶指的不但是邪恶,而且还有忧郁、痛苦和病态之意,花则可以理解为善与美。全诗分为“忧郁与理想”、“巴黎即景”、“酒、“恶之花”、“叛逆”和“死亡”六部分,其中“忧郁与理想”分量最重,占全书的三分之二。在这一部分中,诗人耐心而无情地描写和剖析自己的双重灵魂,表现出自己为摆脱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痛苦所作的努力。
6. “解冻文学”
【答案】“解冻文学”是西方学者对苏联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一股文学思潮的概括。它是指以小说《解冻》为标题,在苏联的50年代出现的一批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家作品。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第二次作代会召开,彻底纠正“左”的偏向,作家们开始大胆地表现生活矛盾和冲突以及黑暗面。西方评论界认为解冻影射斯大林个人崇拜时代已经结束,将这股新的文学潮流称
,它倾向于对过去的僵化的文学模式的反叛,更多的是以一种理性的、清醒的态度作“解冻文学”
来对待历史,对待现实生活。
7. 古希腊悲剧
【答案】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庆典活动。戏剧大都取材于神话、英雄传说和史诗,所以题材通常都很严肃古希腊悲剧主要不是写悲,而是在于表现崇高壮烈的英雄主义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古希腊悲剧“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 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 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从而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悲剧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之命运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悲剧中描写的冲突往往是难以调和的,具有宿命论色彩。
8. 古典主义
【答案】古典主义是17世纪流行在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这一潮流是特定历史时期产物,因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和样板而被称为“古典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古典主义在欧洲流行了两个世纪,直到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艺兴起才结束。它在17世纪的法国最为盛行,发展也最为完备。法国古典主义的政治基础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哲学基础是笛卡儿的唯理主义理论。古典主义在创作理论上强调模仿古代,主张用民族规范语言,按照规定的创作原则进行创作,追求艺术完美。
9. 威塞克斯小说
【答案】威塞克斯小说是指19世纪英国小说家哈代创作的以家乡为背景的小说。威塞克斯是作家的故乡英国西南部多塞特郡的占称。哈代用威塞克斯作为同一背景,将不同小说联系在一起. 所以这些小说因而得名。这些小说描绘了资本主义的入侵对宗法制农村社会和农民生活的毁灭性影响,展现了威塞克斯农村社会的悲剧性历史。其中,小说对宗法制农村社会的怀念之情,对家乡自然风光、人情风俗的描写,使得威塞克斯在小说中具有了生命。这些作品包括《绿荫下》、《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林地居民》、《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等。
三、简答题
10.试析“诗体小说”《唐磺》主人公的性格以及《唐磺》讽刺和揭露的内容及艺术特点。
【答案】长篇叙事诗《唐磺》是拜伦的代表作,以深厚的思想容量和无与伦比的独特风格代表了浪漫主义时代欧洲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1)《唐磺》主人公的性格《唐磺》中的主人公唐磺本是西班牙传说中的中世纪人物,多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多为一个绒垮子弟。但是在拜伦的诗作中,这一形象得到了全新的再创造。拜伦不仅将这一形象活动的时间放在18世纪末的欧洲各国,而且还对他的性格进行了崭新地塑造。
①唐磺作为一个普通的贵族青年出现在诗歌中。他是一个英俊、胆大的年轻人,顺从天性,无视清规戒律,真心对待感情,敢于面对危险和挑战。但是,他也缺乏坚定的信念,容易随波逐流,随遇而安。唐磺身上的二重性体现了拜伦对现实世界生活多样性和道德复杂性的关注与思考。
②在拜伦诗歌出现的人物形象中,唐磺也具有独特性。他身上没有惯常的“拜伦式英雄”的特征,既不是像哈洛尔德那样忧郁孤独,也不像曼弗雷德那样愤世嫉俗。但是,作为一个普通的贵族青年,唐磺身上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2)《唐磺》讽刺和揭露的内容拜伦诗歌遗产中最有力的因素是辛辣的社会讽刺,诗人自己称这部作品为讽刺史诗。长诗的思想内容主要表现于它的讽刺性,而所针对的就是主人公活动的18世纪末以及作者生活的19世纪初之“各国社会的可笑方面”和由此反映出的诗人与一切反动势力为敌的民主与自由思想。《唐磺》揭露和讽刺的具体内容是:
①通过主人公的冒险足迹——海盗称霸的希腊岛屿、土耳其禁闲、俄罗斯宫廷及英国上流社会,讽刺了当时欧洲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即封建专制制度的暴虐和社会道德的虚伪。
②以英国社会为标本,讽刺了英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从制度到风气,从物质到精神,尤其对上流社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本质,诗篇都进行了痛快淋漓地讽刺。
③针对不合理的婚姻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上流社会夫妇之间互相欺骗的现象,由此揭示出建筑在封建的或是资产阶级的经济与伦理基础上的婚姻普遍的不幸。
(3)《唐磺》的艺术特点
①浪漫主义色彩和现实主义因素的融合。诗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情节离奇,充满异国情调。但诗中许多描写都揭示了欧洲的社会现实,很多议论也是针对欧洲的重人政治事件而发,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
②表现手法多样,风格情调多彩。诗歌夹叙夹议,将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诗篇中穿插了大量的议论和抒情,既有针贬时弊的揭露与讽刺,又有哲理的沉思和诙谐的欢笑,文风变化多端。
③独特的讽刺艺术。诗人以一种嘲讽的姿态,对社会现状、政治制度、道德风尚、生活习惯以及英国社会都给予了最深刻的批判。
④在语言格律方面,诗中采用口语体,化繁为简,明白晓畅,笔调富于变化,白而不俗、谑而不陋,整部长诗既高亢激越又哀婉深沉,具有音乐感。诗篇创造性地借鉴了意大利滑稽史诗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