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836经济学综合之政治经济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

【答案】(1)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

劳动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有用的具体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 另一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又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即撇开了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因素的决定条件。

(2)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两者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

两者统一性表现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抽象劳动寓于具体劳动之中,抽象劳动又是具体劳动彼此联系的体现,也是商品生产者借以相互联系的桥梁。

两者的对立性表现在:

第一,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用效果来看的劳动,而抽象劳动则是抽去了劳动的有用性的一般人类劳动:

第二,不同的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而生产价值的抽象劳动在性质上没有差别,只有量的不同;

第三,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永恒范畴,而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历史范畴; 第四,具体劳动虽然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而抽象劳动则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

(3)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的理论意义

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以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也曾提出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但没有认识到价值是抽象劳动而不是具体劳动创造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奠定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劳动二重性学说还为政治经济学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正是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的基础上,马克思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等。

2. 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答案】(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中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为了同自然界作斗争,人们相互之间必须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而人们结成一定生产关系的目的在于从事生产活动,获取物质资料和相应的经济利益。因此,一定的生产关系总是适应于一定的生产力状况而建立起来的,它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否则就会影响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中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表现在: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一定的生产关系是由一定的生产力所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其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当适应生产力要求的某种生产关系建立起来后,它的进一步发展和变化,以及被另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同样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如果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一定会冲破这种生产关系的束缚,从而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不仅提出变革某种生产关系的要求,而且规定了生产关系发展、变革的方向和程度。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时,就推动生产力发展;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性质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归根到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不能长期地落后于生产力,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迟早要被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是在任何社会形态中都存在并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它决定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发展,决定着一种生产关系向另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过渡,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

掌握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互关系的原理,自觉遵循和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对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论述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特征。

【答案】(1)从生产力的组织形式看,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生产力的发展阶段,与此相适应,资本主义企业制度也逐步形成了从个人业主制向公司制和其他社会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制度的过渡。资本主义企业的历史起点,首先与简单协作相关。在简单协作的场合,互不依赖的单个劳动转化为一个结合的社会劳动过程,对生产力的促进起着重大的作用。在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阶段,分工协作这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进一步发挥了协作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当分工协作过渡到机器大工业以后,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得以确立。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厂一开始就要求较大的批量生产和分销,要求较大的资本的集中,

单个资本的企业或业主制必然发展到以联合资本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形式。

(2)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资本主义企业制度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的,它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①资本主义企业是以资本与雇佣劳动的交换或劳动力的自山买卖为前提的。也就是说,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即:一方面,劳动力获得了人身自由,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能力,自由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另一方面,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广泛分离,生产资料归资本家占有,劳动者只有靠出卖劳动力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

②资本主义企业的治理结构是以资本所有权为中心的,作为资本的所有者,资本家拥有对企业进行监督和指挥的绝对权力,这种权力是资本所有权中派生出现的,是资本的属性和职能。作为被资本家购买的特殊商品,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和指挥下劳动,服从资本家的意志。

③资本主义企业的分配制度是以剩余价值规律为基础的,它的基本特点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属于资本家,而不属于工人,其中一部分产品价值作为劳动力的价值支付给工人,超出劳动力价值以外的剩余价值归资本家占有,尽可能多地占有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4. 简述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答案】经济全球化是以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它具体表现为: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金融国际化趋势增强,全球生产经营网络形成,区域经济集团化向纵深发展,世界各国在有关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方面的合作与联系日益加强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发源地,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的是大量的利益,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制定规则而获得好处。当这些国家的政府、企业或其他经济主体在不同市场上开展活动时,就小会面临规则的冲突及由此产生的小确定性。它们也可以利用在国内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来应对国际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减少交易成本。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贸易获得好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是极不对称的,它们作为不同的市场主体,在进入市场以前的资源享赋差异极大。从这种不对等的实力状况出发,在市场上进行所谓的“公平竞争”,其结果只能是弱肉强食。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国际资本流动获得好处。IMF 作为唯一规范国际资本流动的全球性多边组织,产生之初完全充当了美国对外扩张的工具。20世纪70年代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IMF 又演变为发达国家的代言人。

5. 简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及其关系。

【答案】(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种含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问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上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包含了以下儿点内容:

①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一定时期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生产者普遍使用的生产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劳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