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中学教师工作倦怠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

关键词:中学教师,工作倦怠,情结衰竭,去人性化,成就感降低

  摘要

  工作倦怠是指个体因为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上延续不断的各种压力,而产生的一种由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构成的心理综合症状。情绪衰竭是工作倦怠的核心内容,指个体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疲乏不堪,精力丧失。去人性化是指个体对待服务对象的负性的、冷淡的、过度疏远的态度。成就感降低指个体的胜任感和工作成就的下降。教师是工作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身上表现出的工作倦怠对教师自身的工作生活质量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巨大的消极影响。  自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将倦怠引入临床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以来,在其三十多年的研究历史中,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国有关工作倦怠的研究虽然近几年才开始受到重视,但很快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研究旨在较为全面、深入地分析中学教师的工作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做好中学教师工作倦怠的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建议。本研究采用工作倦怠量表、组织公平量表、社会支持量表、成就动机量表、自尊量表和心理控制源量表,对370名中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经分析讨论,得出以下结论:  1、当前中学教师的确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现象,但其表现有所不同,有较大比例的教师经历不同程度和层次的工作倦怠,有1.08%的教师经历比较严重的倦厶怠。  2、中学教师工作倦怠在性别、是否班主任上没有显著差异,在学段、婚姻状况、职称、周工作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讲,初中教师比高中教师体验到更高的工作成就感;已婚教师的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程度高于未婚教师;高级教师的去人性化程度高于二级教师;周工作量在1O学时以下的教师去人性化程度高于周学时1O一15和16—2O的教师,周学时lO一15节的教师比周学时不足1O节的教师体验到更高水平的成就感。  3、城乡与校别对中学教师工作倦怠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城市普通中学教师的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程度既高于城市重点中学教师,同时也高于农村普通中学教师;农村的普通与重点学校之间,以及重点学校的城乡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4、教龄与学历对中学教师工作倦怠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大专及以下学历、1─5年教龄段的中学教师情绪衰竭和成就感降低程度最轻,其次为教龄在2O年以上的教师,最严重的是6—1O和11─15年教龄段的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的工作倦怠在教龄上没有显著差异。教龄不到5年的本科学历教师情绪衰竭程度显著高于专科教师,成就感显著低于专科教师;教龄20年以上的大专学历教师比本科学历教师具有更高水平的成就感;其它各教龄段的教师工作倦怠没有显著的学历差异。  5、中学教师工作倦怠与组织公平、社会支持、成就动机、自尊、心理控制源各因素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相关。具体来讲,分配公平、程序公平,追求成功、自尊、内控性与工作倦怠呈负相关,避免失败、机遇、有势力的他人与工作倦怠呈正相关。6、中学教师的工作倦怠受到多种因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不同因素对工作倦怠各维度的预测力不同。(1)对工作倦怠情绪衰竭维度具有直接影响作用的有五个因素,其中有势力的他人、避免失败对情绪衰竭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分配公平、主观支持、追求成功对情绪衰竭具有负向预测作用;自尊、内控性、对支持的利用度通过追求成功对情绪衰竭有间接效应,自尊和内控性通过避免失败、程序公平通过主观支持对.情绪衰竭有间接影响。(2)对工作倦怠的去人性化维度具有直接影响作用的有六个因素,其中机遇对去人性化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内控性、追求成功、自尊、分配公平和支持总分对去人性化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并且内控性、自尊、对支持的利用度通过追求成功对去人性化有间接效应,自尊和程序公平通过支持总分对去人性化有间接影响。(3)对工作倦怠的成就感降低维度具有直接影响作用的有三个因素,其中自尊、内控性对成就感降低具有正向预测作用,避免失败对成就感降低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内控性和自尊又通过避免失败对成就感降低有间接影响。总之,中学教师工作倦怠的发生是各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最有效的预防和干预应把社会组织的改变和个体的改变结合起来进行,在改善社会组织环境的同时完善个体的技能和态度。组织方面:学校应注重实行民主管理,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决策;创设健全的社会支持系统;加强师德教育,注重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个体方面:应正视工作倦怠,正确认识自己,建立合理的专业期望;培养积极健康的自尊意识;进行合理归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