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876企业管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转包生产怎样影响总体计划?

【答案】转包生产通过下列方式影响总体计划:

(1)间接影响:转包生产能直接影响供给,转包生产的产量、价格影响企业的供给量,而供给又会影响企业的总体计划。即,转包生产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总体计划。

(2)直接影响:转包生产本身就是总体计划的一部分,转包生产会直接影响着总体计划。

2. 管理幅度受哪些因素影响? 如何进行管理幅度的有效性分析?

【答案】管理幅度的大小与组织中管理层次的划分有关。在组织规模既定的情况下,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存在着反比关系,因此一个组织结构设毛! 中的管理层次的划分,也就转化为组织管理职位设亡! 一时如何来确定有效的管理幅度。

在组织中任何一个具有管理性质的工作职位上,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可以分解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其职责范围内承担的业务工作; 另一部分是对其所管辖的下属进行管理协调工作。当主管人员增加一个下属时,他会将其担当的一部分业务工作转移给下属,从而减少其工作量; 与此同时,下属的增加又会引起主管人员对其所辖下属的管理协调工作量的增加。因此,判别管理幅度是否应该扩大,或者说判别管理幅度有效性的准则应该是:当主管人员增加一个下属所引起的主管人员的业务工作的减少量,应大于由此而引起其管理协调工作的增加量,从而使其工作总量减少,这样管理幅度的扩大是合理的。因此,在理论上,我们可以通过主管人员增加下属的边际有效性分析来确定管理者的有效管理幅度。但在实践中,由于管理幅度的有效性还受其他诸多因素影响,真正能这样分析操作并不那么容易。

3. 企业如何选择恰当的知识管理战略模式?

【答案】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产品特点等是企业选择变革型模式或持续型模式的依据,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知识管理战略模式:

(1)如果企业所处的行业发展较平稳,产品技术较成熟,应当选择持续型的知识管理战略模式;

(2)如果行业竞争剧烈,产品技术刚刚起步,应当选择变革型的知识管理战略模式;

(3)生产标准化产品的企业需要采用编纂化的知识管理战略;

(4)生产个性化产品的企业需要采用人性化的知识管理战略。

4. 怎样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评估?

【答案】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一般可采用以下方法:

(1)资产价值基础法资产价值基础法是指通过对目标企业的所有资产进行估价,从而确定目

标企业价值的方法。根据资产估价标准的不同,资产价值基础法可分为以下三种:

①账面价值法。指当目标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出售时,以目标企业的账面价值为基础,对有关项日作必要调整,得出目标企业的净资产价值并作为评估目标企业价值的主要依据。

②市场价值法。指将股票市场上与目标企业经营业绩相似的企业最近平均实际交易价格作为估算参照物,或以企业资产和其市值之间的关系为基础对目标企业进行估值。

③清算价值法。一般是在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己经丧失增值能力的情况下的价值评估方法。清算价值是指在企业出现财务危机进行清算时,把企业的实物资产逐个分离而单独出售的资产价值。

(2)收益法

收益法是指以目标企业的每股收益和市盈率为基础确定其价值的方法,也称为市盈率模型或收益资本化法。

运用收益法时,关键是确定两个指标:一个是预测的净可保持收益; 另一个是标准市盈率或资本化率。

(3)贴现现金流量法

贴现现金流量法是贴现模式的一种,贴现模式来源于现值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企业的价值取决于企业的“未来利益”,“未来利益”按某一折现率折现的价值总和就是企业的价值。“未来利益”可以是未来的现金流量,也可以是未来的净收益。将未来的现金流量按照一定的折现率折现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的方法称为贴现现金流量法; 将未来的净收益按照一定的折现率折现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的方法称为贴现收益法。

5. 管理中控制的含义与重要性是什么?

【答案】管理中控制的含义与重要性分别为:

(1)控制的含义

控制是监督管理的各项活动,以保证它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具体地说,作为管理职能之一的控制工作是指:为了确保组织的目标以及为此而拟订的计划能够实现,各级管理者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或因发展需要而重新拟订的标准,对下级的工作进行衡量、测量和评价,并在出现偏差时进行纠正,以防止偏差继续发展或今后再度发生; 或者,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和组织发展的需要,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对原计划进行修订或制定新的计划,并调整整个管理工作的过程。控制就像一艘船上的舵,使组织朝着正确的方向行进。

(2)控制的重要性

控制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①控制的普遍性

控制职能普遍存在于任何组织、任何活动当中。因为在现代管理系统中,人、财、物、信息等要素的组合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时空变化及环境的影响很大,内部运行和结构有时变化也很大,加上组织关系错综复杂,随机因素很多,预测不可能完全准确,制定出的计划在执行过程中不仅可能会出现偏差,而且还会发生未曾预料到的J 清况。

②控制的全程性

控制职能作为实现目标及改进工作的有效手段存在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中。尽管公}一划可以制定出来,组织结构可以调整得非常有效,员工的积极性也可以调动起来,但是这些仍然不能保证所有的行动能按计划执行,不能保证管理者追求的目标一定能达到,必须依靠控制工作在计划实施的各个阶段通过纠正偏差的行动来实现。

6. 试述知识传递的一般过程。

【答案】传递的一般过程:传递一翻译一转化。

(1)发展这个框架的理论基础是识别了边界上知识的三个方面的特征:差异、依赖和新颖。边界两边需要传递的知识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性可以表现在知识积累的差异,即解决同一问题或执行同一任务的知识在量的累积卜有差别,也可以表现为知识种类的不同,即所需解决的问题不同。促使知识传递的另一个必要的因素是知识间的依赖性,没有依赖性,差异性就不能促使知识传递发生。知识的差异和依赖是知识传递的前提条件。知识的新颖性是对知识的接收者而言的。当知识的新颖程度很低时,知识传递的双方仅仅需要足够的语言片段(词汇)的支持,传递就会成功,此时发生的主要是信息处理过程,即“传递”。

(2)当知识的新颖程度超过一定的范围,使得仅仅采用语言的结构组织(句法)不再能表达含义模糊的知识,就需要双方建立“共同含义”来传递知识,此时知识传递的关键就是通过诸如建立跨边界的团队、共同工作、使用辅助软件等机制取得共同含义,知识传递主要的行为集中在语义的协调上,即“翻译”。

(3)当知识的新颖程度很高时,仅仅做语义上翻译是不够的,还应当对传递主体的兴趣进行协调和磋商。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双方的合作中,一方获得的最优结果有可能损害另一方,而导致整个任务失败,这要求各方都要结合对方的知识和兴趣转变自己的知识,双方的知识传递主要为了保证合作任务的顺利实施,这就是“转化”。

7. 什么是组织文化? 其构成和特性是怎样的? 如何来建设组织文化?

【答案】(1)组织文化的定义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本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及其在组织活动中的反映。

组织文化的内容包括五个方面:①组织的最高目标或宗旨。②共同的价值观。③作风及传统习惯。④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⑤组织价值观的物质载体

(2)组织文化的结构

组织文化结构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即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观念层)。

①物质层。这是组织文化的表层部分,是形成制度层和精神层的条件,它折射出组织的经营思想、经营管理哲学、工作作风和审美意识。

对于一个生产性企业来说,它主要包括:企业面貌。产品的外观和包装。技术下艺设备特性。纪念标志物。

②制度层。这是组织文化的中间层次,主要是指对组织员工和组织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