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练笔运动

【答案】1951年2月13日,新华社颁布了《开展练笔运动的决定》,其目的是有计划、有组织地把新华社的业务水平提高一步。21日,练笔运动正式开始。新华社总编室把练笔运动规定为编辑部的重要任务,指定专人负责指导和解决运动中的日常问题,并制定了全编辑部及各部门消灭错误的目标和进程,规定了检查、登记、统计手续,印制了《技术错误登记表》、《成品错误统计表》,组织评奖与竞赛,加强资料核对制度。练笔运动进行了三个月,对提高记者的写作能力、减少错误起了很大的作用。

2. “皇甫平”评论

【答案】“皇甫平”评论是指1992年初刊登在《解放日报》上的一系列评论文章,是由《解放日报》副总编辑周瑞金与评论部负责人等合作写成的。这些陆续见报的署名“皇甫平”的评论相互呼应,围绕解放思想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这个中心,宣传了邓小平在90年代初提出的改革开放新思想,形成了一个鲜明推进改革开放的完整的舆论先导系列。

3. RadioPeking

【答案】RadioPeking ,是北京广播电台的呼号。北京广播电台于1950年4月10日宣告成立,以“RadioPeking" 为呼号,用英语、日语、朝鲜语、越南语、缅甸语、泰语和印度尼西亚语7个外国语种播音,此外还用普通话、广州话、厦门话、潮州话和客家话对海外华人华侨播音,每天播音时问为11个小时。

4. 新闻总署

【答案】新闻总署是领导与管理全国各类新闻媒介与新中国新闻工作的行政机构,1949年10月19日成立。由胡乔木任署长。下属机构与单位有一厅(办公厅)、一社(新华通讯社)、三局(广播事业局、国际新闻局、新闻摄影局)、一校(北京新闻学校)。新闻总署成立后做了很多重要工作,主要有:①制定与颁布了有关新闻事业管理的法律规范性文件,并对这些法规加以贯彻、落实,促进了新民主主义新闻法制建设。②加强和改进报纸经营管理工作。指导新闻业务工作的改革,推出报纸“企业化经营”与“邮发合一”的新办法。③对不同新闻工具之间和不同报纸之间的分工进行统一协调,主持全国各类报纸的社会分工事宜。④协助进行私营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⑤召开了全国新闻工作会议。1952年8月7日,新闻总署被撤销。

5. 《大江报》案

【答案】《大江报》案是清末著名报案,发生在武汉。《大江报》的前身是《大江白话报》。1911年1月3日,由詹大悲接手投资创办并自任总经理兼总编辑,更名为《大江报》,确定为文学社机关报。《大江报》有两大特色,一是以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为主要读者对象,二是旗帜鲜明、敢发惊人之语。1911年7月17日,《大江报》发表何海鸣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引起清廷注意。7月26日,该报又发表黄侃撰写的评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力倡“无规则之大乱”,公然号召革命。文章引起湖北当局震恐,遂将主编詹大悲等人逮捕,查封报纸。此事件引起国内舆论哗然,当局慑于民情,对詹等人只好从轻发落。史称《大江报》案。

6. 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

【答案】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简称“青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界统一战线组织,是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全国性新闻记者组织。其前身是1937年由范长江、夏衍等人在卜海发起筹办的中国青年记者协会。该协会还没有来得及开展活动,就被迫离沪迁往武汉,在武汉成立分会,1938年3月15日,该协会在汉口开会,决定改名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邵力子、王芸生、于右任、叶楚枪、邹韬奋、郭沫若、张季莺、潘梓年等为名誉理事,范长江、钟期森、徐迈进为常务理事。“青记”除总会外,还在广州、香港、桂林、成都、重庆、延安、兰州等地设有分会,会员曾发展到一千多人。

7. 《文萃》周刊

【答案】《文萃》周刊于1945年10月9日在上海创刊,孟秋江等创办并主持编务,初为文摘性刊物,以转载重庆、成都等地报刊的进步文字为主,旨在沟通大后方与收复区的民主舆论,将内地民主运动扩展至收复区。1946年6月由黎澎接办并任主编,逐步改版为时事政治性刊物,以适应新的斗争需要,揭露国民党当局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的真相,反映人民群众要求和平民主的呼声。述评性特稿日渐增加,使“述评”成为《文萃》的特色。1947年改为地下出版,并改名《文萃丛刊》,每期以一篇文章的篇名作书名,由16开杂志形式改为32开书本形式。同年7月,文萃丛刊社被国民党特务查获,该刊工作人员吴承德、陈子涛、骆何民三人被捕,后在上海解放前夕惨遭杀害,史称“文萃三烈士”。

8. 六科

【答案】六科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的简称。各科设给事中,直接辅助皇帝处理公务。六科每日派员到会极门领取皇帝批复的章奏,将其中可以发抄的,逐日编辑成册,供各部门抄录,成为邸报的母本。此外,六科还有多方面的工作,如皇帝接见臣僚时记录谕旨,监察六部工作,参与议论朝政、考核官吏等朝廷重大活动,还可以对皇帝批复的章奏提出不同的意见(即“封驳”)。这些都扩大了邸报材料来源。

9. 网络监督

【答案】网络监督是一种新型的监督形式,它也是随着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出现并发

展起来的。网络监督是通过网络的接触者或使用者在网络上进行报道、发帖等,对政府部门、个人等的相关行为或者是对相关事件进行检举、监督的一种形式,网络监督具有监督较为隐秘、监督范围宽泛、传播速度较快、社会影响较大等特点,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其己经成为社会监督的有效形式之一。

10.瞿秋白

【答案】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新闻记者,中共早期新闻事业的缔造人。1921年初到1922年底,坚持在苏俄采访活动两年,写有通讯报告集《俄乡纪程》和《赤都心史》等书。1923年回国后,瞿秋白成为中共中央领导人之一,中共早期新闻事业的缔造人,先后主编《新青年》季刊,《前锋》月刊、《向导》周报和《热血日报》; 1927年10月开始主编《布尔什维克》杂志; 30年代在上海发起劳动左翼文化运动,指导《文艺新闻》的出版和中国左翼记者联盟的成立; 1934年主编《红色中华》报。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在福建长汀遇难。

11.“三·一”事件

【答案】“三·一”事件是在港英政府当时抑“左”护“右”、亲美拥台的立场下,“左”派报纸与港英当局发生冲突的结果。1951年12月,香港九龙东头村发生一场大火,使16000多人沦为灾民,因为这一地区的居民多为爱国拥共的工联会会员,他们怀疑大火是有目的的纵火案,遂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大公报》、《文汇报》、《新晚报》也大造反对港英当局的舆论。中共华南分局对此十分支持,决定于1952年3月1日派出慰问团到香港支持灾民的斗争。因此,3月1日这一天,港英政府如临大敌,明令禁止慰问团入境,而周恩来总理得知消息后,命令广东有关部门火速拦截慰问团,不准慰问团去香港; 同时通知《新晚报》立即刊登慰问团不再来香港的消息。但聚集的群众并不知内情,与港英警察发生了大规模冲突,警察开始射击造成多人伤亡,史称“三·一”事件。

12.社交网络

【答案】社交网络也称关系网络。社会学中,社会网络指的是社会行动者及其间关系的集合,换言之,一个社会网络是多个节点(社会行动者)和各节点之间的连线(行动者之间关系)组成的集合。通俗地讲,个体的社会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的人际关系网络,是与他有各种交往、互动关系的其他个体和他自身构成的一个集合。社会网络影响人们在互联网上信息获取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社会交往的质量,微博发生作用的机制,即嵌套性,就是基于节点(个人)的社会网络的链接。

二、简答题

13.简述合法民报的历史沿革及主要特征。

【答案】(1)合法民报的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