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湘潭大学541艺术概论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工业设计

【答案】工业设计是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对于传统实用工艺的重大发展,它将技术活动与审美活动有机地统一到现代大工业生产的实践中,并通过市场推广扩展到人类生产与生活的许多领域。工业设计产生于20世纪30至40年代,是一种代替实用艺术的新型工业艺术创作。广义上讲,凡是采用现代工业手段生产的便是工业设计,狭义的工业设计指的是产品设计。

2. 艺术发展的自律性

【答案】艺术发展的自律性就是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从艺术的纵向发展来看,艺术发展的昨天、今天、明天之间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这就是艺术发展的继承与革新; 第二,从艺术的横向联系来看,不同民族艺术之间以及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之间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这就是多民族艺术的借鉴与创造,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3. 浪漫主义音乐

【答案】浪漫主义音乐是萌芽于18世纪末,形成于19世纪初的音乐创作思潮。这期间的欧洲是政治风云变幻频繁的时代,反映在艺术领域里,便产生了一种幻想式的、乌托邦性质的浪漫主义学派。在音乐上,它的艺术主旨是表现个人情感和幻想,尤其强调个人的主观体验。浪漫主义音乐家热衷于反映内心最强烈的爱情主题,倾心于带有自传性质的忧郁和孤独精神:在描绘自然景色及现实形象时,更强调主观色彩的表现。

4. 无意识

【答案】无意识也称“潜意识”或“下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它是指未被意识到的、潜在的心理活动,即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艺术创作是人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创造性活动,艺术家在无意识或下意识的状态下,突破了常规思维的局限和束缚,在无意识向显意识的转化过程中,以异于平时的方式冲破了原来的框架,使得创造性的飞跃、顿悟或灵感不期而至。

5. 绘画

【答案】绘画是以线条、色彩、块面等造型艺术手段,塑造具有一定内涵和意味的平面视觉形象的艺术样式。它在美术门类中应用最为广泛,并且居于基础地位。绘画可以由创作主体根据自己的经验,描绘出取材于社会和自然的一切可视形象。在照相术发明以前的漫长岁月里,绘画是用直观形象记录和反映现实的主要手段。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为自由的一种类型,题材极为广

泛。因使用的物质材料和技法不同,分为许多品种,其中主要的是油画、水墨画、版画等。

6. 《艺术与视知觉》

【答案】《艺术与视知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家、艺术理论家阿思海姆的代表作。该书系统地阐述了“完形心理学”,将完形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尤其是“知觉场”和“同形论”引入审美心理的研究领域,认为知觉过程实际上是大脑皮层生理力场。并且对视觉结构作了大量分析,以此作为分析造型艺术的基础,充分阐释了他的“异质同构”说。

7. 审美期待

【答案】审美期待是艺术鉴赏的准备阶段。接受主体在欣赏之前和欣赏过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示,它使接受者具有期待视野,并希望在欣赏艺术作品过程中得到满足。审美期待是接受者进行艺术鉴赏的心理前提,它影响着接受者与艺术作品的交融互动,影响着再创造的积极发挥,影响着艺术鉴赏的现实展开。

8. 工艺美术

【答案】工艺美术是在生活领域中以功能为前提,通过物质生产手段对材料进行审美加工的一种美的创造,是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美术,工艺美术强调制作的手工性特征。它既包括传统的器物制作,也包括当代的手工制作品。工艺美术在本质特征上具有物质的和精神的双重属性,这一双重属性决定了工艺美术的创作原则——实用、经济、美观。

二、简答题

9. 如何理解艺术中的“形象大于思想”?

【答案】(1)“形象大于思想”的内涵

“形象大于思想”,又称“主观思想大于客观思想”,是指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包含的社会意义和思想价值超过了艺术家的主观认识。

(2)“形象大于思想”现象产生的原因

①艺术家的主观动机

艺术家创造艺术形象的过程,就是由“面”到“点”,由“多”到“一”的过程,他要尽量做到以一当十,言有尽而意无穷,寓永恒于一瞬。但艺术家的思想往往又具有局限性,无法预知多种因素影响下的作品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

②读者的审美再创造

欣赏主体受欣赏客体制约的同时,又可以主动积极地突破制约,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和“再评价”。艺术欣赏要求欣赏者能够主动积极地体验和想象,做到由一到十、由点到面、由有尽之言到无穷之意。

歌德:“一般说,我们都不应该把画家的笔墨或诗人的语言看得太死,太狭窄。一件艺术作品是由自由大胆的精神创造出来的,我们也就尽可能地用自由大胆的精神去观照和欣赏。”这种“自

由大胆”的欣赏、被动中的主动、制约中的能动就是艺术欣赏过程中的形象再创造、再评价。它表现在欣赏者不但能够“复现”、领悟和理解艺术形象(与艺术家“相似”或“相近”),而且能够对原有艺术形象进行补充、变动、改造、深化和提高(与艺术家“有所不似”、“有所远”)。

③艺术形象本身的特点

艺术形象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多彩,它立体地、多向地、多层面地反映生活。虽然艺术家只是从自己感受的特定角度来创造形象,但他们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的这种立体性、多向性、多层面性往往比艺术家主观上对现实的把握丰富、深刻、活跃得多。

10.简述艺术起源的基木学说。

【答案】艺术起源的基本学说主要表现为:

(1)模仿说

这是一种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古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哲学家。这种学说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冲动。继古希腊哲学家之后,文艺复兴时期的莱奥纳尔多、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学说。这种理论直至19世纪末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

(2)游戏说

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它是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发生理论中较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和英国学者斯宾塞,人们也因此把游戏说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3)表现说

这种学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表现和交流情感的需要,情感表现是艺术最主要的功能,也是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持这一理论的主要人物有英国诗人雪莱、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等。

(4)巫术说

巫术说是西方关于艺术起源理论中颇有影响、颇有势力的一种观点。这种理论是在直接研究原始艺术作品与原始宗教巫术活动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最早见于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的《原始文化》一书。

(5)劳动说

19世纪末叶以来,在欧洲大陆许多民族学家与艺术史家中广为流传艺术起源于“劳动”的理论。俄国普列汉诺夫通过对原始音乐、原始歌舞、原始绘画的分析,以大量人种学、民族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文献系统地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并且引出了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

11.艺术鉴赏中审美直觉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审美直觉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的一种不假思索的直接迅捷的把握,体现为对形式美的敏锐感受和对审美意蕴的瞬间领悟的浑然一体。艺术鉴赏中审美直觉的特点主要有:

(1)审美直觉是整体而非分解的。它不同于科学认知,不是将对象剖析分解为各种组成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