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专业硕士]之中国文化读本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填空题
1. 中医四诊法是指望、闻、问、_____。
【答案】切【解析】中医诊治强调“四诊”、“八纲”即“阴、阳、表、“四诊”、" 八纲”。“四诊”即“望(望色)、闻(闻味)、问(问情)、切(切脉)”,里、寒、热、虚、实”。
2. 长城西自_____,东到山海关。
【答案】嘉峪关
【解析】长城位于中国的北部,它东起河北省渤海湾的山海关,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贯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七个省、市、自治区,全长约6700公里,在世上有“万里长城”之誉。
3. 位于河北省的_____建于隋代,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石拱桥。
【答案】赵州桥
【解析】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本名“安济桥”,隋代石匠李春建造,是全世界最早的敞肩拱桥。由于赵州桥的建筑巧夺天工,体现了高度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历代文人学者对它赞不绝口,认为“奇巧固护,甲于天下”,以至产生了神奇的传说,说赵州桥是鲁班所造。
4. 中国文学中常说的“韩柳文、李杜诗、苏辛词”中的“辛”指的是_____。
【答案】辛弃疾
【解析】辛弃疾,既有经邦济世之才,又有廓清天下之志,个人经历颇富传奇色彩,词作充满爱国豪情和英雄气概,嬉笑怒骂,皆成妙笔,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爱国词人,是豪放派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
5. 唐朝僧人玄类赴印度学习佛教经典,回国后口述成书的_____是当时中国了解西域和印度的一个重要窗口。
【答案】《大唐西域记》
【解析】玄奖出家后在长安、成都等地遍访名师,为了了解佛学底蕴,于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出关,取道西域,经葱岭,到达古印度境内,研习讲学,周游印度,历时19年,于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载誉回国,主持佛经翻译,其所著《大唐西域记》详述亲所历见的各国风土人情,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不朽之作。
二、名词解释
6. 昭陵六骏
【答案】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令雕刻名匠将他征战时骑乘过的六匹骏马刻成浮雕,置于他的墓地前,世称“昭陵六骏”,是昭陵北阙的一组纪念性浮雕。昭陵六骏石刻分别是飒露紫、青验、什伐赤、白蹄乌等。六骏浮雕分别选取侍立、徐行、奔驰等动态,风姿英武。其中的飒露紫选取战马受伤、驭者为其拔箭医治的瞬间,具有情节性。这六件石刻作品纯熟地使用了“起位”这一典型浮雕创作技巧,因而使作品产生了强烈的体积感。六骏石刻风姿英武,具有情节性和高超的写实艺术的表现力,表现了唐帝国的时代气魄。
7. 程朱理学
【答案】程朱理学是指宋明时代的儒家学说。因其竭力宣扬儒家“大道”,又被称为“道学”。因为他们强调“理”的重要性,又称“理学”。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是二程(程颐、程颗)和朱熹。二程认为“理”既是宇宙万物的最高原则,也是社会伦理纲常的最高原则。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学体系,认为“理”是形而上的绝对真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因此理学被称为“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在封建社会影响巨大,在清代走向衰微,称为束缚思想解放的障碍。
8. 师承制度
【答案】师承制度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主要模式。师承制度包括家传、拜师两种基本形式,表现在传统的工匠行业,师傅对徒弟采取的是家长式管制,即刚进师门的小徒弟,先要为师傅家里干杂活,经过一两年的家务活训练,师傅才开始传艺。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徒弟直到能独当一面,才能出师。出师时,徒弟要给师傅送人礼,叩头谢师,而师傅则以数件劳动工具相赠。
三、简答题
9. 藏传佛教有哪些派系? 达赖与班禅两大宗教领袖如何确立?
【答案】(1)藏传佛教的派系
“喇嘛教”是西藏地区流传的佛教,也称为“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主要以印度传入的密教经典为主,吸收了苯教的某些仪式和神,形成了具有西藏特色的“藏密”。主要的派系有:
①宁玛派。出现较早,初时并无名称。该派的教法是前弘期传下来的,经典也以前弘期所译的密教经典为主,到后弘期其他教派产生以后,以其古旧而称其为“宁玛派”。该派僧人戴红帽子,又称“红教”。经典传承分为三系,方式各不相同,其中有的以父子承袭或转世形式相传。
②噶当派。主张用佛的教诲来指导凡人接受佛理。公元1056年逐渐形成一派。重视戒律,强调实修,注重宣扬因果报应、流转轮回和超脱生死。15世纪格鲁派形成后并入格鲁派。
③噶举派。金刚持佛亲日传授密咒教义。僧人穿白色僧衣,又称“白教”。以苦行为特色,支派甚多。其中的噶玛噶举派在藏传佛教中最早采用“活佛转世”制度。
④萨迦派。始于宋代,兴于元代,因主寺为萨迦寺而得名,又因寺墙上涂有红、白、黑三种
颜色的花条,又称为“花教”。该派由西藏著名的昆氏家族创立,一开始即决定宗教法位由家族传承。
⑤格鲁派。西藏地区最晚形成的一个教派,也是迄今为止势力最大的一派。僧人穿戴黄色衣帽,又称“黄教”。创始人为青海藏族僧人宗喀巴。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该派采用活佛转世制度解决法位传承问题,即活佛去世前指定从某一方向寻找一个他去世时降生的男孩为其来世真身。后因同时出生的男孩不只一个,清乾隆时改为“活佛转世金瓶掣签制度”,凡达赖、班禅及大活佛的法位继承人,都以此法最后决定。
(2)达赖与班禅两大宗教领袖的确立
“达赖”和“班禅”是黄教两大活佛转世系统的称号。
①达赖的称号始于三世达赖喇嘛锁南嘉错,前两世都是后来追认的。到顺治九年,五世达赖罗桑嘉错入京勤见皇帝,朝廷为他兴建黄寺,并正式册封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放普通瓦赤喇但达赖喇嘛”。此后历代达赖喇嘛都要经过中央册封,才算合法。
②班禅的称号比达赖略晚。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清政府正式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规定其转世同达赖一样,通过“活佛转世金瓶掣签制度”,经中央政府批准。
10.简述中国古代戏曲的审美特性。
【答案】中国古代戏曲是指兀明清时期戏曲的成熟形态,主要是指杂剧、戏文与传奇。戏曲作为中国古代一种文学艺术样式,具有与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样式迥然不同的审美特性。
(1)戏曲具有小说般容纳广阔生活、结构复杂事件的艺术能力。杂剧一般为四至八折,戏文、传奇一般为三十至五十出,可以容纳十几个以至几十个人物形象。戏曲的艺术容量之大,足以反映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
(2)戏曲在结构众多人物和复杂事件时,不作平铺直叙,而是灵活地调动时间和空间,使事件的进展曲折变幻,又脉络贯通,一气呵成。
(3)戏曲形象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托物比兴、情景交融进行扩展和开拓。景物描写与人物性格刻画融为一体,人物的身份、教养、性格、心境不同,对景物的领会、感受和描述也就不同。
(4)与中华民族敦实内向的民族性格和幽邃深细的民族心理有关,古典戏曲文学继承犷中国诗歌传统的意在言外、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
四、论述题
11.鲁迅评价《西游记》:“……又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惚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中国小说史略》)结合作品,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案】《西游记》作为一部神魔小说,其风格是幽默诙谐的,可以说它是一部幽默艺术的精品,充满喜剧艺术精神。但正如鲁迅所言:“又作者享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惚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