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740中外音乐史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秧歌剧

【答案】秧歌剧是一种在民间秧歌基础上产生的新型小歌剧,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熔戏剧、音乐、舞蹈于一炉。秧歌剧吸收了戏曲音乐成分和陕北民歌因素,内容多反映边区人民生产、参军、学文化、减租斗争。以过场音乐、齐唱、对口唱及合唱等形式来表现剧情,其语言和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乐队以民族乐器为主,根据需要适当加入西洋乐器。代表作《兄妹开荒》、《牛永贵负伤》、《周子山》等。秧歌剧的出现为新歌剧的产生积累了宝贵的创作经验。

2. 萧友梅

【答案】萧友梅是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参与创建了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国立音乐院等音乐教育机构,并且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编写了《普通乐学》等教材。萧友梅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早掌握西方作曲手法并进行创作的作曲家之一,还涉猎大合唱、弦乐四重奏、钢琴、管弦乐曲等多种体裁。其创作主要采用欧洲作曲技法,音乐作品主要有弦乐四重奏《小夜曲》,钢琴曲《哀悼引》、《新霓裳羽衣舞》,大提琴曲《秋思》及《问》等。

3. 黄自

【答案】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沙川(今上海市人),我国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6年入清华学校,1921年开始学习钢琴,1922年开始学习和声,1924年赴美国留学,入欧伯林大学学心理学,1926年学习音乐理论,作曲和钢琴1928年转入耶鲁大学继续学习音乐。1929年创作交响序曲《怀旧》并获学士学位并回国1930年任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作曲教授兼教务主任. 其创作的题材,体裁丰富多样。作品风格典雅精致,旋律简洁流畅,结构工整严谨,并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音乐家。

4. 萧友梅的《问》

【答案】《问》是一首艺术歌曲。易韦斋词,萧友梅曲,作于1922年,初刊于歌曲集《今乐初集》。全曲结构严谨、情绪深沉,歌词偏于古雅,音乐借鉴德国古典歌曲的艺术表现手法,表现出作者在祖国外受帝国列强凌辱、内有军阀混战的现实下,忧虑和不满的情感。

5. 吕骥

【答案】吕骥是著名的作曲家、理论家、音乐活动家。1932年正式加入左翼文艺组织,开展抗日救亡歌咏活动。抗战爆发后赴延安,任职于鲁迅艺术学院。建国后任职于中央音乐学院。吕骥创作有歌曲多首,如《新编“九一八”小调》、《中华民族不会亡》、《保卫马德里》、《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祖国颂》等,发表音乐论文多篇,如《论国防音乐》、《新音乐的展望》、《中国民间

音乐研究提纲》等,并对整理研究我国民族民间音乐遗产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6. 《新诗歌集》

【答案】《新诗歌集》是近代歌曲集。共收录了赵元任于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14首歌曲,如《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他》、《也是微云》、《海韵》等。歌词均选自当时著名的白话体新诗,在音乐旋律、和声上有意识地进行“中国化”的探索,并在“序”中提出具体理论观点。这些歌曲鲜明地反映了“五四”新文化精神,代表着20世纪20年代我国音乐创作的高水平。

二、简答题

7. 简述聂耳歌曲创作的主要特征历史意义。

【答案】聂耳的群众歌曲音乐性格沉着有力、坚毅乐观,准确深刻地反映了工人阶级的形象。抒情歌曲对被压迫人民内心的洞察和体验准确而深刻。歌曲反应了强烈的时代气息,紧扣社会现实,反映抗日救亡、民众生活,体现了时代精神与革命倾向。

(1)主要特征

①艺术形式上,重视音乐的民族风格和丰富的艺术形式的创造和发展。他以深刻反映现实和密切与群众相结合为出发点,如吸取劳动号子、山歌和小调的音调加以发展; 刻画斗争中的知识青年和革命群众,则大胆地吸取外国革命音乐因素; 工人形象的歌曲音调,是从他自己直接的生活体验中概括、提炼和创造出来的。

②创作手法上,根据歌曲的需要突破了传统的方整性的歌曲结构原则,创造性地探索了新的歌曲结构原则。歌曲形式简练精当,富于动力和节奏感以及内在的紧张性和统一性。句式丰富多变,乐句长短不定,不拘一格; 突出地使用短句,使音乐短促有力,富于战斗精神; 巧妙地运用休止,加强音乐的紧迫感。

(2)历史意义聂耳通过自己的创作体现了我国革命音乐的正确方向,初步解决了音乐为无产阶级服务、与群众结合、创造被压迫阶级的典型形象、创造性继承传统、借鉴外国发展中国新的民族音乐等问题。聂耳为我国左翼音乐运动的开展和为我国人民大众的革命音乐成长,树立了光辉的旗帜。

8. 介绍合唱曲《海韵》。

【答案】歌曲。女声独唱和混声合唱、徐志摩诗,赵元任曲。作于1927年,收入1928年的《新诗歌集》。歌词以优美抒情又带有感伤的笔调,写一位渴望自由的少女,不愿回到家里,不怕大海风浪,暮色苍茫中独自在海滩徘徊、歌舞,最后被波涛吞没。歌曲通过合唱、女高音独唱和钢琴伴奏,表现了作为旁观者的“诗翁”,女郎和大海份种不同形象,它们各以小同的主导主题作基础,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渐展开,较好地发挥了合唱的艺术效果。在旋律和声等方面,作者都作了有意义的“中国化”实验,作品发表后,不少合唱团常在音乐会中演出,是我国早期的一部有代表性的大型合唱作品。

9. 简述张曙的音乐创作。

【答案】歌曲创作一百多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战斗性和群众性,风格独特。他的音乐创作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主要体现在民族风格的表现、说唱型叙事曲。代表作有《日落西山》《赶豺狼》《救灾歌》等。

10.简述吕骥的音乐创作。

【答案】吕骥1932年正式加入左翼文艺组织,1936年开展抗日救亡歌咏活动。抗战爆发后赴延安,参与筹建了“鲁迅艺术学院”。并在鲁艺任职。建国后任职于中央音乐学院,并当选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创作歌曲有多首,如《保卫马德里》《新编“九一八”小调》《放下你的鞭子》等,这些作品充满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强烈的革命热情,他力求创新的艺术个性,给当时进步音乐运动产生深刻影响。

11.简述沈心工、李叔同在音乐启蒙力一面的贡献。

【答案】(1)沈心工的贡献

沈心工是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家。他的创作词曲配合贴切,易于上口,多以民主教育为主要内容,善于描写儿童生活中的事物,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传达进步文明的思想。是最早使用白话文写作歌词的作者。沈心工是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最早在中国开设了乐歌课和音乐课,出版了《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编写了一百八十多首学堂乐歌,在填词过程中,密切地结合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编写的题材广阔丰富、语言通俗易懂、意味深长。如《竹马》《赛船》《铁匠》。《黄河》是自己根据杨度的词作曲,曲调大气雄浑,抒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2)李叔同的贡献

李叔同曾独自编印了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回国后曾在多所学校任教,为艺术教育事业的初创做出显著贡献,培养了许多音乐家、美术家。一生编写七十多首歌曲,如《早秋》《月夜》《送别》《春游》等,这些歌曲曲调流畅优美,文辞秀丽生动,艺术形象和声调音韵上歌词与曲调完美结合。他的歌曲多带有抒情性质,强调学校歌曲的审美性质。有的在曲调基础上配上了钢琴伴奏,如《送别》,三声部合唱曲《春游》。

12.简述刘天华的民族器乐创作与国乐改进。

【答案】刘天华1922年到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任国乐导师,1927年发起成立国乐改进社,刘天华一生共创作10首二胡曲,开拓了二胡音乐的新天地。既重视对我国传统民间音乐遗产的继承,又重视对外国音乐科学理论和经验的借鉴,以兼收并蓄的方针从中西音乐文化的交融中推进我国民族音乐事业的新发展。使民族器乐教学走上专业化道路。为我国民族器乐发展开创了一条新路,为我国民族器乐在专业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表演事业中争取到重要的地位,为我国民族器乐发展揭开了历史新篇章。简述刘天华的二胡曲创作比前人有哪些突破。答:刘天华的十首二胡曲贯穿着刘天华国乐改进的思想。他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