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摘 要
21世纪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的知识经济,使得人们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所能做出的贡献,人力资本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培养、开发人力资本,进而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战略,对于如何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对经济推动作用的问题,从上世纪60年代舒尔茨完整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的时候就开始了一系列的讨论和实践。
为了证明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国内外学者不仅在理论上对其进行阐释,同时也利用计量模型对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中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进行测评,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特别是二十世纪初期以来,随着对经济增长理论问题研究的深入,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研究也有了重大突破;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基本延续了国外学者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根据中国的统计口径对模型进行了调整。前人的研究大多表明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同该国的医疗保健、教育与在职培训、科技研发投入与推广、就业迁移等人力资本投资评价指标具有明显正相关关系。
从诸多的研究过程来看,几乎所有的研究过程都有意无意地淡化了人力资本投资量和人力资本存量之间的区别,常将人力资本投资额等同于人力资本存量或者增量,由此出发分析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众所周知的是所有资本在从供给到形成存量的过程中都经过了不同的存在状态,人力资本作为资本的一种亦是如此,而对于不同状态的人力资本相互转化问题,几乎所有的增长模型都认为是理所当然、不需要成本就能完成的,在科斯提出交易成本并重新改写企业理论的时候,人力资本同经济增长关系的讨论也应揭开转化过程这个黑盒。
本文在分析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以资本筹资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等多学科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人力资本从投资转化为区域人力资本存量的过程,即人力资本的筹集过程;首先以陕西为例,分析其人力资本筹集的现状及成因,发现虽陕西具有一定的人力资本筹集基础,然而却呈现人力资本吸纳能力较弱、留驻人力资本的效应发挥不足、人力资本转化环境处于劣势、三次产业人力资本结构分布不合理等人力资本筹集效率不高的现状,分析这些现状的成因主要有:对人力资本筹集的重视程度不足、人力资本政策设计的创新意识不强、人力资本市场建设不完善、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本激励使用机制、产业结构无法提供足够的吸纳空间等,为后续的区域人力资本筹集机制设计提供现实依据;其次,建立了以人力资本的集聚、人力资本的使用、人力资本转化效率度量三位一体的陕西区域人力资本筹集机制,并对该机制的运行进行相应描述;再次,运用博弈论等理论分析方法,指出人力资本的信息市场建设、人力资本激励机制设计、区域人力资本政策的创新等都是提高人力资本筹集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些恰恰被现有的陕西人力资本筹集过程所忽略。阐述了人力资本筹集机制的三个作用主体,即区域内的各级政府、企业和人力资本个体,以及在人力资本筹集机制中的角色定位,政府能够通过人力资本吸纳政策和区域产业政策的创新,从而在区域人力资本筹集中发挥主导作用;企业则通过不同的选择录用、激励使用等方式,为人力资本搭建转化的平台;人力资本个体可以通过自我认知程度的提升,不断实现自身人力资本的增值;最后,在全文讨论分析的基础上,给出关于陕西省人力资本筹集的政策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