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四川师范大学工学院336艺术基础[专业学位]之美术概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清初四王

【答案】清初四王,又称“江左四王”,是清初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祈的合称。他们在艺术思想上的共同特点是仿古,把宋元名家的笔法视为最高标准。“四王”以山水画为主,绘画具有“中和”之美,能使人消除偏激浮躁之气,涵养一颗平和仁爱之心。王时敏是“四王”之首。工诗文书画,尤擅画山水,笔墨苍润松秀。他开创了山水画的“娄东派”,代表作有《西田集》、《西庐画跋》、《浮岚暖翚图》等。王鉴,擅用中锋尖笔,披麻间解索皴画山石。亦能画青绿山水,烘染得法,意趣简淡。代表作有《梦境图》、《秋林山色图》、《秋山图》等。王翚,其山水画虽以临古入手,但非专摹一家,比较注重写生,创造出秀润多姿的风格和面貌。王原祁,代表作有《烟浮远岫图》等。

2. 园林

【答案】园林是由地形地貌和水体、建筑构筑物和道路、植物和动物等素材,根据功能要求,考虑经济技术、历史、地理等条件所构成的供人们游憩和观赏的空间境域。园林不仅有生态环境要求,有实用功能要求,更有艺术欣赏的要求,而其精神功能是居于主导地位的。

3. 建筑艺术

【答案】建筑艺术是通过空间实体的造型和结构安排,与各门相关艺术的综合,同自然环境的关系等发挥审美功能的一种广义的造型艺术,具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民族性和时代感。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 只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二、简答题

4. 简述美术接受的社会环境与环节是怎样的?

【答案】美术作品到接受者之间需要通过一定的社会途径和传播环节。美术接受活动需要一个相应的社会环境为其提供场所和设备; 需要管理、运用、操作这些场所和设备的主体; 以及支配这一接受的社会环境的规则和制度。美术世界由三个部分组成。

(1)“美术世界”中的第一个重要部分是各种意义上的主体,他们分别在“美术世界”中为接受做出相应贡献。

①首先是美术家,是他们为美术的接受提供了最直接的对象一一美术作品。

②其次是批评家,豪泽称他们为“中介者”和在艺术家与接受者之间的“第三者”。

③第三是美术理论家和美学家,他们通过具体的美术世界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思考,

间接影响美术接受的潮流与趋向。

④第四是美术史家。美术史家一方面是历史中美术作品的直接接受者,另一方面也是美术传统的保存者与阐释者。

⑤第五,在艺术世界中,还有一大批在各种美术机构中任职的工作人员,如美术编辑、美术老师、美术界展览馆和博物馆中研究和管理的人员。其他还有出版商、画廊老板、艺术经纪人等。这些人有两个特点:一是,他们中的许多人同时就是上述某一领域的专家,如美术史家、美术批评家等。二是,他们对美术接受的作用也与他们任职的机构相关联。

(2)“美术世界”中的第二个重要部分是各种美术机构,也就是豪泽所说的“中介体制”那一部分。

①首先是美术展览馆、博物馆、画廊等展览和收藏机构。

②其次,美术出版社在美术接受活动中起着展览馆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另外,美术教育机构在美术接受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③第三,“美术世界”中的第三个重要部分是支配美术世界运转的规则和制度。它们是在人类历史和美术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美术的接受具有约定俗成的强制、调节力量和导向作用。美术世界范围中的三个部分是内在地相互关联的,去掉任何一个部分都将影响到美术的接受。同时,美术世界还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个特点是美术世界是一个专业化的世界。所谓专业化的世界,从美术接受的角度看,就是为了人们从审美的立场去接受美术作品而建立的世界。第二个特点是:美术作品在传播、接受过程中的中介逐渐增多,接受过程也越来越复杂。

5. 为什么说艺术需要以情动人?

【答案】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形式,它反映着人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主观态度,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所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形式。情感性是艺术的审美特征。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

(1)情感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具有重要作用。体现在:

①情感在创造艺术形象时的变形作用

a. 情感使艺术家观察到的是变了形的物象,情感使艺术形象对客观事物的形象有所改变。 b. 作家为了真实的表达感情的需要,可以对外在形象进行虚构、夸张处理。如《三国演义》在历史的基础上以“七分真实,三分虚构”完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全非历史人物的真实面目,使读者看到了一幅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②情感在创造艺术形象中的动力作用

艺术创作的直接动因是情感,一切艺术都是情感的表现。例如,一九九九年五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出动了数千架飞机对巴尔干半岛上的小国南斯拉夫进行狂轰滥炸,并且丧心病狂地袭击、炸毁了我国驻南大使馆。这激起了中国青年艺术家的义愤,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学生在当天仅用三个多小时就创作完成了一幅巨型壁画《格尔尼卡——1999年5月7日午夜》,其中饱含着创作者的眼泪、激情和愤怒,饱含着中国青年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其视觉冲击力、精神震撼力和正义感召力在美国驻华使馆前的示威中充分显示了出来。

③情感在艺术欣赏中产生的美感作用

如高尔基曾谈到他幼时读一部小说时的心情:“我记得,我读福楼拜的《朴素的心》,是在一个圣灵降临节。傍晚,我爬到杂物间的屋顶上念这本书,因为要躲开那些热闹节日的人们。我完全被这小说迷住了,简直变成了聋子、瞎子。……为什么能够使我兴奋到这个田地,我实在难以理会。这里一定藏着不可思议的魔术,有好多次,我想在字里行间找出魔术的秘密,很机械地,像野蛮人所做的一样——我并不是故意夸张——把书面向太阳映照着望。”高尔基所说的“不可思议的魔术”即指美感或审美情感。正是这种审美情感,使人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能够完全迷恋,而感到非常兴奋、满足、陶醉。

(2)情感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体现在:

①情感是一切艺术都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的本质特征之一

艺术形象特别是典型形象中,无不渗透着和凝聚着创作主体真挚的情感。在整个审美认识、审美创造以至审美欣赏的过程中,情感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情感因素是艺术形象具有感染力的主要原因。

②情感是区分艺术形象和非艺术形象的界限之一

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凝聚着创作主体浓烈的情感。

6. 简述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的含义。

【答案】(1)此诗的意思是:“评论画的好与不好,如果以形似为标准,这样的见识跟小孩子差不多。作诗作的像本诗一样,一看就不是诗人。诗与画有着共同的美学标准,即天工与清新。”“天工”意谓出于自然,无需雕琢,凡出自“天工”者,必有创始人的个性,给人以清新之感。

(2)苏轼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一律,天工与清新。”促进了中国画抒情写意体系的形成,并且为“文人画”奠定了理论基础。此诗强调的是在形似的基础上更深一层,即表达出作品的内在精神,使其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他只是反对那些强调以形似为满足的绘画方法而己,在其创作观点上并不否认“形似”。

(3)中国画所追求的“神似”,是指借物咏志,要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志趣与哲学思想,真实地反映意境,追求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要求画家不仅应具备精湛的造型技巧和高超的绘画功力,而且还要具备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如果不具备这些,是画不好画的,艺术形象要抓住对象的本质特征,加以突出表现,只有把构思中典型化了的人物或者景象加以强调、夸张,这样才能使绘画作品比现实生活更高、更集中、更理想,也才能引人入胜,打动人心。

7. 美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答案】美术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

(1)美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关系,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大的上层建筑的一个部门。社会事物。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美术首先不属于物质的社会关系,而属于思想它不属于社会的经济基础,而属于上层建筑,是竖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