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811管理学之管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目标网络的内涵。

【答案】目标网络的内涵表现为以下四点:

(1)目标和计划很少是线性的,即并非当一个目标实现后接着去实现另一个目标,如此等等。目标和规划形成一个互相联系着的网络。

(2)主管人员必须确保目标网络中的每个组成部分要相互协调。不仅执行各种规划要协调,而且完成这些规划在时间上也要协调。

(3)组织中的各个部门在制定自己部门的目标时,必须要与其他部门相协调。有人研究得出结论,一家公司的一个部门似乎很容易制定完全适合于它的目标,但这个目标却在经营上与另一个部门的目标相矛盾。

(4)组织制定各种目标时,必须要与许多约束因素相协调。

2. 确定性决策方法

【答案】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面对的问题的相关因素是确定的,从而建立的决策模型中的各种参数是确定的。确定性决策方法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等。

3. 动态网络性结构

【答案】动态网络型结构是指一种以项目为中心,通过与其他组织建立研发、生产制造、营销等业务合同网,有效发挥核心业务专长的协作型组织形式。优点是:①组织结构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柔性,可以更好地结合市场需求整合各项资源,容易操作,网络中的各个价值链部分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增加、调整或撤并; ②结构精炼、简单,组织结构扁平化,效率较高。③缺点是:①可控性太差; ②外部合作组织的临时性增加了解体的风险; ③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较低。

4. 周边绩效

【答案】周边绩效是与绩效的组织特征密切相关的一种绩效。这种绩效行为虽然对于组织技术核心的维护和服务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从更广泛的企业运转环境与企业的长期战略发展目标来看,这种绩效行为非常重要。周边绩效包括人际因素和意志动机因素,如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坦然面对逆境、主动加班工作等。和周边绩效有关的行为包括:主动执行小属于本职工作的任务; 在工作时表现出超常的工作热情; 工作时帮助别人并与别人合作下作:坚持严格执行组织的规章制度:履行、支持和维护组织目标。

5. 人际技能

【答案】人际技能是指成功地和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包括对下属的领导能力和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人际技能与概念技能和技术技能并成为三大管理技能,是管理者需要掌握的三种基本技能,也是最重要的三种管理技能。人际技能对于所有层次的管理者的重要性大体相同。

人际技能是管理者与他人一起工作和作为一名小组成员而有效工作的能力. 具体表现为管理者与他人的关系,其中包括激励、帮助、协调、领导、沟通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6. 系统、系统的概念

【答案】(1)系统的定义

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系统应满足的条件

①系统是由一此要素结合而成的整体,这此要素可能是单个的事物,也可能是一群事物组成的子系统;

②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有机联系,这是系统与一群彼此无关的事物的重要区别;

③任何系统都有其特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由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和它的结构所礁定的、与各组成要素的功能不同的新功能。

(3)系统的基本特性

①目的性; ②整体性; ③层次性; ④相关性; ⑤环境适应性。

7. 动机

【答案】动机是指激励人去行动的主观原因,经常以愿望、兴趣、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它是个人发动和维持其行为,使其导向某一目标的一种心理状态。产生动机的原因有以下两个:①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②刺激,包括内部刺激和外部刺激。

8. 素质模型

【答案】素质模型是指在特定的工作情境之中,驱动个体取得卓越下作绩效的一系列特征的组合,反映了员工以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知识、技能、个性和内驱力等。通过素质模型的构建,可以对员工的潜能进行有效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为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员的招聘录用、人力资源配置、培训开发、绩效管理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关于员工个人特征的信息,从而为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人与事之间的有效互动建立起重要的平台。素质模型的形式通常由4~6项素质要素构成,并且是那些与工作绩效最密切相关的内容,包括完成工作需要的关键知识、技能与个性特征以及对工作绩效与获得工作成功具有最直接影响的行为。

9. 劳动关系

【答案】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为其成员,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提供有报酬的劳动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关系有抽象的劳动关系和具体的劳动关系之分。抽象的劳动关系是指生产关系中直接与劳动相关的那部分社会关系。具体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力使用者与劳动者在实现劳动的过程中所结成的一种社会经济利益关系。一般所言的劳动关系主要是指具体的劳动关系。

10.价值链

【答案】价值链是指企业所有的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的创造价值的一个动态过程。价值链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波特认为任何企业的价值链都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创造价值的活动构成,这些活动分布于从供应商的原材料获取到最终产品消费时的服务之间的每一个环节,这些环节相互关联并相互影响。

二、简答题

11.何谓激励因素? 何谓保健因素? 双因素理论对我们可提供哪些启示?

【答案】(1)激励因素激励因素是指能够促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的因素。主要包括:①工作表现机会和工作带来的愉快:②工作上的成就感; ③由于良好的工作成绩而得到的奖励; ④对未来发展的期望; ⑤职务上的责任感。

(2)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如企业政策、工资水平、工作环境和劳动保护。这类因素处理得不好会引发工作不满情绪的产生,处理得好可预防和消除这种不满。但它不能起激励作用,只能起到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

(3)双因素激励理论的意义

双因素激励理论的意义在于它把传统的满意一不满意(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不满意)的观点进行了拆解,认为传统的观点中存在双重的连续体: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而不是不满意; 同样,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而不是满意。

这种理论对企业管理的基本启示是:要调动和维持员工的积极性,首先要注意保健因素,以防止不满情绪的产生。但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激励因素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努力工作,创造奋发向上的局面,因为只有激励因素才会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感。

12.典型的消费品市场细分变量有哪些?

【答案】典型的消费品市场细分变量包括以下四类:

(1)地理因素。主要包括地区、区域大小、城市规模、人口密度、气候等;

(2)人口统计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家庭规模、家庭生命周期、收入、职业、教育水平、宗教信仰、种族、国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