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延边大学理学院629自然地理综合之现代自然地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潮汐
【答案】潮汐是指海洋水面因受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而定时上升,在潮汐循环中,自低潮至其后一个高潮的潮位变化过程。古代称白天的河海涌水为“潮”,晚上的称为“汐”,合称为“潮汐”。现代社会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在不考虑其他星球的微弱作用的情况下,月球和太阳对海洋的引潮力的作用是引起海水涨落的原因。潮汐不仅可发电、捕鱼、产盐及发展航运、海洋生物养殖,而且对于很多军事行动有重要影响。
2. 红壤和黄壤
【答案】红壤为发育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或常绿阔叶林植被下的土壤。其主要特征是缺乏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而富含铁、铝氧化物,呈酸性红色。红壤在中亚热带湿热气候常绿阔叶林植被条件下,发生脱硅富铝过程和生物富集作用,发育成红色,铁铝聚集,酸性,盐基高度不饱和的铁铝土。红壤、黄壤、砖红壤可统称之为铁铝性土壤。
黄壤发育于亚热带湿润山地或高原常绿阔叶林下的土壤。酸性,土层经常保持湿润,心土层含有大量针铁矿而呈黄色,故名。集中分布于南北纬度23.5°~30°之间。
3. 地理学
【答案】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地理学可分为三个主要组织水平和相应学科:①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称为综合地理学;②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③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要素的学科统称部门地理学,例如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部门人文地理学。
4. 湿度
【答案】湿度是指大气从海洋、湖泊、河流以及潮湿土壤的蒸发或植物的蒸腾作用中获得水分,水分进入大气后,通过分子扩散和气流的传递而散布于大气中,使之具有不同的潮湿程度。大气的湿度状况是决定石、雾、降水等天气现象的重要因素。由于测量方法和实际应用不同,常
采用多个湿度参量表示水汽含量,主要有:水汽压和饱和水汽压,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露点温度。
5. 隐域性
【答案】隐域性指由地势起伏而导致水平地域结构发生异化的现象,又称内地带性地域。海
陆分布、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和不很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受局部地形或土壤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隐域植被,可分布在不同的植被地带内,夹杂在显域植被中间,不形成独立的植被地带:由于岩石组成、地形起伏、地质构造等所引起的大的山地、高原、平原等都是典型的非地带性自然综合体。
6. 限制因子
【答案】当一个或几个生态因子的质或量,低于或高于生物的生存所能忍受的临界限度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就会受到限制,甚至引起死亡,这种接近或超过耐性上下限的生态因子称作限制因子。生态因子对于生物的生存并非总是适宜的,因为地球上各种生态因子的变动幅度非常大,而每种生物所能耐受的范围却有一定的限度,例如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分条件往往是植物生存的限制因子。限制因子和限制强度随时间地点而变化,也因生物种类和其发育阶段不同而异。即凡是限制其他生态因素对生命活动发挥正常显著作用的生态因素。
7. 锋
【答案】锋是指温度或密度差异很大的两个气团相遇形成的狭窄过渡区域。锋是占据三维空间的天气系统。不同气团之间的温度和湿度有相当大的差别,且这种差别可以扩展到整个对流层,当性质不同的两个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相遇时,它们之间就会出现一个交界面,称为锋面。锋面两侧的空气温度、湿度、气压、风、云等气象要素有明显差异,锋面坡度越大天气变化越剧烈。根据锋移动过程中冷暖气团的替代情况,可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四种类型。
8. 古土壤
【答案】占土壤是指发育于过去景观条件下,全部特性与现代成土条件不相符的土壤。可形成于第四纪的各个时期以及第三纪末期。它们具有埋藏或非埋藏的表面。古土壤多数由于受地质物质(如火山灰、熔岩、黄土、崩积物、冲积物和风积物等)的覆盖而被埋藏形成;或因成于过程中气候、地形、新构造运动的作用,泛滥平原和万角洲的迁移等成土因素的变化而形成。
9. 土壤腐殖质
【答案】土壤腐殖质是指除未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土壤腐殖质不是一种纯化合物,而是代表一类有着特殊化学和生物本性的、构造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因此,腐殖质是土壤中有机物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土壤有机质存在的主要形态。
10.聚合土体
【答案】聚合土体是由若干相互毗邻、特性相似的单个土体所组成的群体,具有一定的形状、过渡范围和自然界限,其最小面积大于1平方米,最大面积没有限度。它是土壤的基本单位,是土壤分类系统中的基层单元,如“土种”、“土系”等,经常被作为土壤野外调查制图中观察、描述以及制图的重要对象。
二、简答题
11.土壤温度状况受哪些因素影响?
【答案】(1)土壤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地热、土壤物质转化过程所释放的化学能以及人们在耕作过程中所施加的化学能等。其中太阳辐射是最主要是热量来源。
(2)土壤的温度状况大致受四个因素的影响:
①其自身所吸收的净热量;
②使土壤温度产生一定幅度变化所需的热量;
③土壤中水分相态转化及其扩散过程所需要的热量;
④伴随土壤物质迁移转化过程所消耗或释放的热量。
12.简述云杉砍伐迹地上的次生演替系列。
【答案】次生演替是指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崖崩、火山爆发,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石杉砍伐迹地上的次生演替系列包括以下阶段:
(1)采伐迹地阶段(杂草群落阶段)。由于人类的过度砍伐,该阶段的群落含有大量的草本植物,灌木以及乔木几乎没有;
(2)先锋树种阶段(阔叶树种阶段)。在适宜的条件下,一些灌木出现,常见的阔叶树种数量渐增;;
(3)阴性树种定居阶段(云杉定居阶段)(云杉、阔叶混交林)。经过一定积累,云杉适合生长的环境渐渐恢复,少量云杉出现;
(4)阴性树种恢复阶段(云杉恢复阶段)。在上述二个阶段的基础上,进入了云杉恢复阶段,大量的云杉开始生长,数量快速上升。
13.自然区域规划原则
【答案】目前经常采用的自然区划的原则有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空间连续性(区域共扼性)原则、综合性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等。
(1)发生统一性原则
即必须保证每一个自然区具有发生上的统一性。任何自然区都是地域分异因素作用下历史发展的产物,发展道路相同,年龄相同,因此应以区域发展的共同性作为区划的基础。区域发展的共同性是指作为整体的自然区之最基本和最本质特点的形成与发展历史具有共同性,而不是仅仅指其地质基础、地貌特征或某一个别景观要素具有共同性。发生统一性明显具有相对性质,高级自然区发展历史较长,低级自然区发展历史较短,古地理分化过程即现代自然特征形成过程不能用同一尺度衡量。
(2)相对一致性原则
意指必须保证每个自然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这里有三层含义:
①强调区内特征的相对一致性,也就是强调区间特征的差别性,与依据地域分异进行区划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