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839艺术概论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述艺术发展历史继承性的表现、原则、条件和类型。

【答案】(1)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的表现

①艺术作品思想内容的继承

前人在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进步思想,在后人的艺术中都有所继承。如对祖国的热爱,对爱情的忠贞,对山河的赞美,对幸福的渴望,对不幸的同情,对残暴的愤慨,对正义的讴歌,对邪恶的鞭挞,对和平的追求等等。

②艺术作品形式的继承

艺术作品的形式对内容具有相对独立性,因而继承关系表现得更明显突出。文艺复兴时期从乔托、波提切利直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他们在艺术形式上都主张平衡、对称、和谐、多样统一等,表明他们之间的相互继承关系。

③艺术种类和艺术创作方法的继承

a. 艺术种类具有相对稳定性。每一个时代的人们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重新建立一切艺术种类,而是继承以往的艺术种类:美术、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等等。

b. 艺术创作方法是世代继承的。从诗经到杜甫,从曹雪芹到鲁迅、茅盾,形成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历史传统; 从屈原到李白,从吴承恩到郭沫若,形成了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漫漫长河。

(2)继承艺术遗产的原则

①继承艺术遗产的原则是批判的原则,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②区分艺术遗产的精华与糟粕的方法

a. 区别统治者的艺术与被统治者的艺术

在阶级社会中,有两个对立的阶级; 反映在艺术上,就有两种艺术,一种是反动的艺术,它反映统治阶级反动的思想感情,是艺术遗产中的糟粕; 另一种是进步的艺术,它反映被统治阶级进步的思想感情,是艺术遗产中的精华。

b. 避免“肯定一切”与“否定一切”两种极端观点

“肯定一切”即全盘继承,表现为复古主义。“否定一切”即简单抛弃,表现为虚无主义。

(3)艺术继承的条件

艺术继承的条件是艺术风格的相似性,即只有风格相似的艺术才具有继承的可能性。

(4)艺术继承的类型

①同一艺术风格渐进延续中的继承

这是艺术发展过程中量的渐进,它往往表现在同一时代的艺术作品之间,继承的效果是对某一艺术风格的完盖

②不同艺术风格飞跃断裂的继承

在艺术发展过程中既有量的渐进,也有质的飞跃断裂。放眼艺术发展的整个过程,质的飞跃断裂是不断发生的。肯定阶段的艺术发生飞跃断裂产生否定阶段的艺术,否定阶段的艺术发生飞跃断裂产生否定之否定阶段的艺术。

③艺术的发展遵循着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2. 民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有哪几种形式?

【答案】(1)民歌的含义

民歌就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博大的文化背景,众多的民族和人口是造就民族音乐的最大原因。

(2)民歌的基本特征

民歌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

①和人民的社会生活联系最直接最紧密

民歌的作者是人民群众,是他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为了表现自己的生活,打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意志,愿望而创作的,在过去,劳动人民被剥夺了掌握文化的权力,不识字,更不懂谱,但他们却用口口相传的力式编唱自己的歌曲,以满足生活的需要,如《长工苦》、《揽工人儿难》,倾吐了遭受欺诈压迫的长工的悲苦情怀。民歌所表现的人民群众的思想是最真实、最深切的。

②民歌是经过广泛的群众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无数人的智慧结晶。

③民歌的音乐形式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

(3)民歌的形式

民歌具有不同的形式,主要表现为:

①按形式和作用分,可分为劳动歌、仪礼歌、时政歌、生活歌。

②按地域分,分为客家民歌、陕北民歌、云南民歌。

③按体裁分,分为号子、山歌、小调。

④按产生时间和使用范围分,分为情歌、儿歌。

3. 简述18世纪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的美育理论。

【答案】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美育”这一概念,而且系统阐述了他的美育思想,主要是:

(1)《美育书简》第一次提出了现代社会人性改造的重大课题并试图通过美育的途径实现人

性的改造,构建了完备而系统的美育理论体系。追求人类本性的完善,提倡理性的自由是其美育思想的核心。

(2)关于美育的内涵,席勒将其界定为“自由”。席勒所说的“自由”是一种解放的自由,它通过审美克服人性之割裂,而走向人性之完整。

(3)席勒认为,美育的特殊作用在于其是沟通感性与理性、知识与道德、自然与人文的中介,这就使美育成为由“自然之人”成长为“理性之人”的必由之路。

(4)席勒不限于仅仅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来看待美育,而是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哲学命题出发,从改变近代人的存在方式,使人重新获得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实现人性的复归这一更加广阔的领域来论述美育。

(5)席勒的美育理论作为一种人生美学,将审美看作是人的本性和人的解放的唯一途径和最重要的价值取向,旨在克服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分裂,实现人性的完整,使人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这对于我国日前正在实行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6)席勒继承了康德的美育思想,肯定美育对人的塑造的积极意义,但过分夸大美育的社会意义,认为它是拯救社会的良药,这无疑是片面的。

4. 什么是艺术接受? 艺术接受的意义何在?

【答案】(1)艺术接受的内涵

艺术接受是指在在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鉴赏者为主体,积极能动地消费、鉴赏、批评活动。

(2)艺术接受的意义

①艺术接受是构成艺术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

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活动方式。这种活动不仅表现为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同样表现为艺术作品在社会生活中的传播、接受与消费的过程。在艺术活动中,艺术的接受与消费占有重要地位:

a. 艺术接受和消费在现实性上是艺术活动的完成。

b. 艺术接受与消费在潜在意义上同时是整个艺术活动在观念与动机上的起点。

c. 艺术接受与消费贯穿于整个艺术生产活动之中。

②艺术接受是艺术返回社会生活的必由之路

a. 艺术返回社会生活内在于艺术接受和消费的形式中

从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的数量关系看,两者是不对称的,接受主体要多于创作主体。事实上,接受主体本身就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体,他们的社会实践,他们的情感、思想、信仰,他们的喜怒哀乐构成了社会生活丰富的内涵和感性形式,成为艺术家反映的对象。所以,当艺术家的作品通过社会的传播中介而与广大的接受主体发生关系时,本身就意味着作品已返回社会生活。

b. 艺术重返社会生活表现在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构造新的社会生活上

从接受的角度看,艺术作品所构造的现实生活还仅只是潜在的,它必须通过接受才能转换为现实。进一步看,更为重要的方面在于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接受,接受者不但被作品所构造的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