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星海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808音乐基础理论之西方音乐通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比良西科
【答案】比良西科(villanciso )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的世俗歌曲体裁,产生于16世纪。代表人物:莫拉莱斯(Cristobal de Morales , 1500~1553)它在内容上,既涉及世俗内容,又涉及宗教内容:在织体风格上,以三或四个声部为主,与意大利的弗罗托拉类似,主旋律在高声部,其他声部以乐器伴奏形式出现,具有纯朴的民歌风格; 这类歌曲的价值不体现在歌唱声部,而在于它的伴奏部分。它的伴奏常常是一连串固定的和弦进行,这种形式后来演变成帕萨梅佐等器乐体裁形式中的低音主题。
2. 《天鹅湖》
【答案】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创作的四幕芭蕾舞剧,剧情取材于民间传说:公主奥杰塔在天鹅湖畔被恶魔变成了白天鹅,王子齐格弗里德誓言拯救奥杰塔,但又险些被伪装成奥杰塔的恶魔女儿所迷惑,最终王子杀死恶魔,奥杰塔恢复公主原形与王子偕好。舞剧用宏伟的交响音乐构思来构建,创造出“交响芭蕾音乐”的新体裁,为芭蕾舞剧音乐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力作。
3. 《大地之歌》
【答案】马勒创作的交响声乐套曲,共6个乐章,采用中国唐代诗人李白、孟浩然、王维的《悲歌行》《春日醉起言志》和《送别》等诗歌为歌词,表达了作曲家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人生意义的探求。
4. 维塔利
【答案】维塔利(Giovanni Battista Vitali, 1632~1692)是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作有大量的声乐作品,他的器乐作品尤其值得关注。他生前出版了4卷合奏奏呜曲和5卷合奏舞曲,这两类不同的器乐曲后来分别被称为教堂奏鸣曲和室内奏鸣曲。他是教堂奏鸣曲和室内奏鸣曲的奠基人之一。
5. 斯特拉文斯基
【答案】美籍俄罗斯作曲家和钢琴家。其创作体裁广泛,艺术风格涉足20世纪的重要流派。早期创作了具俄罗斯民族风格的芭蕾舞剧《火鸟》《春之祭》,1920年至1951年间以芭蕾舞剧《普尔契内拉》《管乐八重奏》和歌剧《浪子的历程》等作品成为“新古典主义”的旗帜人物,晚期转向十二音音乐创作,代表作为舞剧《阿贡》。斯特拉文斯基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作曲家之一。
6. 喜歌剧
【答案】诙谐幽默的歌剧。产生于18世纪的意大利,题材轻松活泼,取材于日常生活,主角为平民百姓,往往描写主仆关系等,情节幽默滑稽,音乐简短质朴,以说白和对话取代宣叙调。1733年,意大利作曲家佩尔戈莱西创作的《女仆作夫人》是第一部意大利喜歌剧。紧接着,法国、英国和德国都发展了各自的喜歌剧。
7. 抒情诗
【答案】抒情诗是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独唱歌曲,形成于公元前8世纪,由抒情诗人自创自唱,诗人即音乐家。一般分为笛歌和琴歌两种,笛歌是用阿夫洛斯管伴奏演唱的诗歌,琴歌是用里尔琴伴奏演唱的诗歌。代表诗人有阿基罗库斯、泰尔潘德、阿尔凯奥斯和女诗人萨福等。
8. 帕莱斯特里纳
【答案】16世纪伟大的教会音乐家,罗马乐派的代表人物。主要创作传统宗教音乐,有弥撒曲104首、经文歌250首及其他宗教作品。所作弥撒曲囊括了15~16世纪弥撒曲的所有类型,既
,也有“模拟弥撒”和“自由弥撒”,著名的代表作为《马切鲁斯有“定旋律弥撒”、“释义弥撒”
教皇弥撒曲》。他的音乐技法严格地遵循天主教复调音乐的创作原则,结构严谨、声部均衡、音响纯净,被视为16世纪“古式风格”的典型。
二、简答题
9. 简述格鲁克和他的歌剧改革。
,德国作曲家,对意大利正歌剧【答案】格鲁克(Christoph Willibald von Gluck, 1714~1787)
CAlceste , 1767). 的成功改革确立了他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代表作品有:歌剧《阿尔西斯特》)
, 《伊菲姬尼在奥利德》(Iphigenie En Aufide , 1774)《奥菲欧与优丽狄茜》(Orfeo ed Euridice, 1762)
18世纪中期,等。佩格莱西(Giovanni Battista Pergolesi, 1710~1736)的作品《女仆做夫人》(La Serva Padrona )在巴黎上演,引起了音乐史上著名的“喜歌剧之争”,即意大利音乐与法国音乐到底孰优孰劣的争论。由此,对意大利正歌剧进行改革的呼声日趋强烈。歌剧应该怎样改革? 是继续走正歌剧的路,不放弃返始咏叹调,还是来一次革命? 当时有很多理论家对此进行了阐述,而既能从理论上提出批评观,又能在歌剧创作中实施自己的改革方案的人,当属德国的格鲁克。他改变了意大利正歌剧发展的状况,对歌剧发展,尤其对德国后世歌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格鲁克的改革强调,戏剧内容与音乐表达之间要达到一个更为合理的状态,他的观点适应了18世纪以来启蒙运动所追求的审美情趣。其改革主张主要体现在《伊菲姬尼在奥利德》和《奥菲欧与优丽狄茜》两部歌剧中,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音乐服从诗和剧情的需要,戏剧内容的阐释是第一要素。
(2)放弃返始咏叹调的表达,删除一些不必要的花腔段落,并用有伴奏的宣叙调代替“清唱
,咏叹调与宣叙调差别不大。 宣叙调”
(3)歌剧序曲成为歌剧的一部分,参与表达歌剧的内涵。
(4)管弦乐在歌剧中根据内容的需要烘托剧情的发展,而不仅仅处于伴奏的地位。
(5)减少独唱部分,加强乐队及合唱团的作用,舞蹈中也去掉了与歌剧内容不符的哗众取宠的片断。
10.清唱剧的简况。
【答案】(1)含义:
清唱剧(oratorio )又称神剧,是一种大型的声乐套曲,内容富干戏剧性和史诗性。它和歌剧一样,也包括合唱、重唱、咏叹调、宣叙调、序曲和间奏曲等,但因清唱剧是一种只唱不演的所谓“清唱”形式,无动作表演和布景,内容以《圣经》题材为主,所以与歌剧相区别。亨德尔的《弥赛亚》、海顿的《创世纪》是清唱剧中的经典作品。
(2)第一部清唱剧:
1600年在意大利产生,由卡瓦莱里创作的《灵与肉的体现》。
(3)两种形式:
清唱剧实际上分为两种:一是使用拉丁文的清唱剧,以《圣经》为题材,属于宗教音乐,称为“拉丁清唱剧”; 二是使用意大利文的清唱剧,面向公众,不局限于《圣经》题材,取材自由,因
此被称为“世俗清唱剧”。到17世纪下半叶,前者逐渐消失,后者继续发展,并影响到德国等国。
11.中世纪的罗马教会圣咏。
【答案】罗马教会圣咏是中世纪宗教音乐的核心,传说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在罗马教会圣咏的
,它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因此罗马教会圣咏又俗称“格里高利圣咏”或“格里高利素歌”
,用拉丁语演唱。圣咏自4世纪以来,是节奏灵活自由,没有伴奏的单声部歌曲,歌词来自《圣经》
就被广泛用于教堂的各种礼拜仪式中,是宗教仪式重要的组成部分。留存至今有3000多首。
罗马教会圣咏的形成经历了几百年的岁月,早期受到犹太教和拜占廷礼拜仪式的影响,后又综合了法国的高卢圣咏、两班牙的摩沙拉比圣咏、意大利罗马地区的旧罗马圣咏和米兰的安布罗斯圣咏这此古老的欧洲圣咏,最终于8~9世纪时被固定下来,成为欧洲天主教礼拜音乐中统一的圣咏形式。
罗马教会圣咏由教会唱诗班演唱,演唱方式可分为会众齐唱、交替对唱和应答轮唱三种; 罗马教会圣咏是无乐器伴奏的单声部歌唱,节奏自由灵活,依据歌词的涵义和人声演唱的呼吸节律,自然地停顿,形成段落; 罗马教会圣咏的歌词用整个中世纪宗教和学术的标准语言一一拉丁语演唱; 它的旋律风格,按照歌词音节与音符之间的关系,可分为音节式、纽姆式和花唱式三种。
罗马教会圣咏通常应用于每日教堂内的日课,以及在重大宗教节日举行的弥撒仪式中。日课是每日都要做的宗教功课,主要内容是吟诵诗篇和演唱应答圣歌; 弥撒是天主教隆重的感恩祭礼仪,用于礼拜日及特定的宗教节日,又称圣餐仪式,全部内容近二十项,分为音乐和祷文两大部分。
弥撒音乐的内容分为常规的和专用的两种。常规弥撒是仪式中固定不变的部分,包括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和羔羊经; 专用弥撒是仪式中可变的部分,主要有进台经、升阶经、阿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