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临床医学检验学主治医师题库>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题库

问题:

[单选,B型题] 移植物保存或处理不当易出现().

A . 亚急性排斥反应
B . 急性排斥反应
C . 慢性排斥反应
D . 超急性排斥反应
E .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适形调强放射治疗每野在各点的剂量率和照射时间,一般由治疗计划系统的哪项来实现() 逆向优化算法。 笔形束算法。 点剂量计算方法。 人工优化方法。 以上均可。 IMRT最初由Bjarngard、Kijewski及其同道于什么时期提出()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21世纪初。 20世纪90年代。 骨髓移植2个月后患者出现肝脾大、高热、腹泻等现象,应高度怀疑(). 亚急性排斥反应。 急性排斥反应。 慢性排斥反应。 超急性排斥反应。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1岁患儿,因麻疹后10+天,体温38℃左右,精神差、消瘦、嗜睡,心肺听诊无特殊,肝肋下1cm,脾肋下1cm,PPD(-),脑脊液白细胞数720×106/L,其中多核30%,单核72%,蛋白1.08g/L,糖1.25mmol/L,氯化物92mmol/L。该患儿最可能的诊断为() A.麻疹病毒脑炎。 B.亚急型硬化性脑炎。 C.化脓性脑膜炎。 D.结核性脑膜炎。 E.新隐球菌性脑膜炎。 患者肾移植1年后出现排尿逐渐减少现象,免疫抑制剂治疗没有改善,此为(). 亚急性排斥反应。 急性排斥反应。 慢性排斥反应。 超急性排斥反应。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移植物保存或处理不当易出现().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1.超急性排斥反应是指血管化移植器官在血液循环恢复后短则几分钟至几小时,长则24~48小时内发生的不可逆转的体液排斥反应,其发生机制是预存于受体的移植物抗体。2.急性排斥反应发生于移植后数周至数月内,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可缓解。3.慢性排斥反应发生于移植术后数月至数年,免疫抑制剂治疗常无效。4.骨髓移植后,由于移植的骨髓含有丰富的免疫细胞,而且受体处于严重的免疫抑制状态,此时供者的免疫细胞攻击受体,可出现肝脾大、高热、腹泻等现象,称为移植物抗宿主反应。5.血液中存有微生物、移植物在切取和再灌注时造成的损伤也可导致超急性排斥反应。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