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文似看山不喜平’,在通讯结构中的含义。

【答案】“文似看山不喜平”是指通讯结构跌宕起伏的原则。

跌宕起伏,是指根据受众的阅读心理,在通讯结构的安排中注意形式变化,充分利用纵式结构或横式结构所提供的时空框架,组织出具有美感特征的通讯结构。

之所以人们喜欢看波浪起伏、峰回路转的报道,是因为这种结构充分利用人的好奇心而设置悬疑之处,吊起受众的胃口。从外部形式来看,跌宕起伏原则要求通讯的结构疏密得当,穿插灵活。

(1)疏密得当,是略写和详写合理搭配,略写与详写是叙述中最主要的方法。没有“略写”,任何对过去发生的事实的叙述都不可能,用一页纸写6个月发生的事,甚至用一行字、三言两语写几十年的历史也常见; 而详写常常指细节描写,人物直接引语等,这种写法往往事、景、情同现,易使人“如临其境”“有体验感”,容易感染人,但也比较占用篇幅空间。

(2)穿插灵活,主要指在反映较复杂事件或人物时,材料在纵横结构的框架中叙述时间和空间的灵活变化。如不断变幻叙述中的时序:顺叙、倒叙、插叙; 如时空顺序的穿插、时间叙述中插入画面、空间叙述中又叠进时间链条,时空按照逻辑线索不断穿插和拼接等,这给读者一种全新的步步紧逼的悬念感,促使其阅读全文。

另外,还应有虚实结合,即概括性的介绍和具体事实相结合; 张弛有道,即节奏的快速与舒缓相结合。

2. 找一篇长通讯,将其改写成短消息,并说明改写的理由。

【答案】示例如下:

(一)通讯原文

献上对受灾亲人的一片爱心

一一记北京市民为灾区募捐

最近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冲击了中国南方几省。北京市民从电视中看到困泡在洪水中的灾民时,痛心地落下泪来。连日来,北京已形成一股人人为灾区奉献捐款的热潮。本月20日开始办公的北京市民政局救灾捐赠接收办公室到昨日止,已收到北京各界群众个人捐款70多万元。

八大处中学初一的吕红和铁道附中的吕燕两个小姐妹商量着:商店柜台的大娃娃多好看啊,真想用小姐妹们自己积攒了6年的硬币把它买下来! 姐姐说:“咱们还是把这十几元钱捐给受灾的人吧,钱虽少,也是我们的一片心意啊! ”妹妹欣然同意了。娃娃不买了,她们来到了救灾捐赠办公室。姐姐对记者说:“祖国就是一个大家庭,家里受了灾,我们做儿女的当然要帮忙了,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嘛! ’’接受办公室的负责人感慨地说:“孩子们捐的十几元钱和有的先生捐的几十万钱从数量上无法相比。但是,他们对灾区人民的一片爱心是同等深重的。”

清华大学二附中的周光明老师,送来了远在美国生活的姐姐寄捐的200美元。在北京邮电学院工作的日本专家丸川知雄捐出100元。

年已89岁的退休教师韩永祥拄着拐杖,亲自从几十里之外来到接收办公室捐上50元,他说:“这次人民受的灾太严重了,我这个老头再也坐不住了。”通县残疾人王树义一家6口人,上有82岁的老母,下有三个孩子,他靠种田和黑白铁活等诚实的劳动养活一家人。这次他和爱人商量,家里的余钱虽不多了,但是我们还有一些小麦。党对我们残疾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各方面照顾我们,我们才有今天安逸的日子。为了报达党、为了那些受灾的父老兄弟,我们就捐上1000斤小麦吧。

北京邮电学院梁耀光老师一捐就是4000元,他并没有什么额外的收入,这些钱是他多年来省吃俭用攒下的工资。80多岁的书画家王一新捐出20幅辛勤笔耕的字画。

邮电学院的一位小朋友把过生日攒下的22元钱捐了出来。有意思的是,这22元钱全是一张张崭新的两角面值钱票。他最爱攒2角的新票。这次他把自己最心爱的收藏品捐了出来,说是要给灾区的小朋友买好吃的。北京邮电学院的职工共捐出3万余元,捐100元以上的就有14人。

捐赠接收办公室儿天来人来人往,前来捐赠者络绎不绝,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声,我们的祖国的亲人遭了灾,我们大家都来伸出援助之手。

(二)改写后的消息

北京市个人捐款达70多万元

最近,洪涝灾害袭击了中国南方几省。北京市民纷纷捐款,献上对灾民的爱心。本月20日开始办公的北京市民政局救灾捐赠接收办公室,到23日止已接收到各界群众的个人捐款70多万元。

北京邮电学院的职工共捐出3万余元。在北京邮电学院工作的日本专家丸川知雄捐出100元。北京邮电学院梁耀光老师一捐就是4000元,他并没有什么额外的收入,这些钱是他多年来省吃俭用攒下的工资。

通县残疾人王树义一家6口人,家境不富裕。他和爱人商量,家里的余钱虽不多了,但是我们还有一些小麦。党对我们残疾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各方面照顾我们,我们才有今天安逸的日子。为了报达党、为了那些受灾的父老兄弟,我们就捐上1000斤小麦吧。

捐赠接收办公室几天来人来人往,前来捐赠者络绎不绝。正如八大处中学初一的吕红和铁道附中的吕燕两个小姐妹说的,“祖国就是一个大家庭,家里受了灾,我们做儿女的当然要帮忙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嘛! ”

(三)改写理由

原通讯报道的事实并没有多少详细、完整的情节,也没有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等读者渴望知道的详细信息,并不具备详细、深入、完整等通讯文体的突出特色。全篇几乎都是雷同素材的堆砌,结构虽然完整,但内容空泛。通讯标题《献上对受灾亲人的一片爱心》反而掩盖了有价值的信息。

(1)改写成消息后,首先通过标题《北京市个人捐款达70多万元》能够传达一条有效信息;

(2)在消息主体内容的取舍上,可以选取如日本专家捐款、残疾人一家捐粮这样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例;

(3)在消息的结尾,引用捐款小姑娘的话点明报道的主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4)文章如此运用采访素材,主次有序、层次分明、主题明确,能够取得比通讯更好的传播效果。

3. 简述新闻语言的风格及其决定因素。

【答案】新闻语言应有不同的风格。新闻语言在符合总体要求,即准确、简洁、鲜明、生动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报道、不同的作者应该有不同的语言要求,或者说可以写出不同的风格。

(1)消息与通讯对于语言的要求有所不同

消息比通讯更惜墨如金,消息的语言是一种具体陈述与抽象概括相结合的语言。

通讯由于承担着展开事实、描写事实、再现事实乃至解释事实的任务,它比消息报道的内容更详细、更深入,它或是对消息所提供事实的进一步必要的补充,或是对消息所报道的全部事实或某一部分事实的“放大”。

通讯报道的范围比消息更广泛,因此,它可以也必须更多地调动各种修辞手法,更多地借鉴文学写作的技巧。一般来说,通讯的语言比消息更形象、更丰富、有更多的感情色彩。

(2)新闻语言风格取决于新闻事件本身的基调

不同内容、不同题材的新闻事实,它的基调是不同的。例如有的题材是严肃的,有的题材是活泼的,有的题材是华丽的,有的题材是平实的,有的题材是欢快的,有的题材是凝重的等。分清题材的基调。对准确地把握新闻事实,在写作中选用恰如其分的语言表现新闻事实有着重要的意义。即,在确定了报道题材基调的时候,往往也就确定了撰写这篇报道时的新闻语言风格或者色彩。

(3)新闻语言风格还取决于人物报道中被采访者的语言个性

被采访者的语言个性对于新闻语言风格的形成至关重要,被采访者的语言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闻语言的整体基调,或平淡或激扬。

4. 与客观报道方式相比,深度报道有哪些特点?

【答案】与客观报道方式相比,深度报道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1)深度报道突破“一事一报”的局限,不是简单地、平面地、就事论事地报道新闻事件,而是深入地对新闻事件进行挖掘,特别是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新闻事件与其他事物的联系、新闻事件的影响和发展趋势等进行深入挖掘,给受众以全方位的信息。

(2)深度报道方式摆脱单纯用事实说话、不评述新闻事实的表达方法的限制,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充分运用评述的手段,对新闻事件的思想内涵和隐含的意义进行揭示,帮助受众更深入认识新闻事件。

客观报道方式主张用事实说话,让事实来表现作者的立场和倾向。为增强报道的客观性,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