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通大学文学院701语言文学基础之古代汉语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脱文
【答案】脱文是训话学中的一种注解术语,简称“脱”,也称“脱字”。这个属于专指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例如《诗经·周南·桃夭》孔颖达疏:“此云家人,家犹夫也,犹妇也。”阮元《校勘记》:“‘犹妇’上当脱‘人’字。”
2. 读若
【答案】读若是古书注解中用于注音的术语,与“读如”相同。如《说文》:“哙,咽也。从口,会声。或读若快。”有时候也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如《礼记·儒行》:“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3. 尔雅
【答案】《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它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在训话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此外,《尔雅》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被列入十三经之中。
4. 非敷奉微與幫滂並明相同
【答案】非敷奉微,帮旁并明是唐代声母系统三十六字母中的六个声母。针对唐代的声母系统,依照传统的说法,有所谓的三十六字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这三十六个字母是: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来日。而上古声母据初步研究,有三十二个,与三十六字母相较,有两类要合并,其中一类就是“非敷奉微”和“帮滂并明”,二者相同,都是双唇音。
5. 谓
【答案】谓是古书注解术语。往往在以具体解释抽象,或以一般解释特殊的情况下使用。使用“谓”时,被释的词都是放在“谓”的前面。如《论语·為政》中的“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
,孔安國注:“政謂法教。免而無恥。””
6. 六书
【答案】六书指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形体构造的系统理论,是后人根据汉字的实际情况,加以客观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而转注和假借则是用字之法。例如:
(1)象形:木、日。
(2)指事:本、末。
(3)形声:徒、芳。
(4)会意:森、相。
(5)转注:“考”“老”相授。
(6)假借:锯类工具“我”假借为表示第一人称的“我”。
二、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7. (晋灵公)犹不改,宣子骤谏。
【答案】骤:屡次,多次。
8. 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之忘反?
【答案】羌:语气词。
9. 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 ...
【答案】(1)亡:逃亡。
(2)竟:“境”的古字,后写作“境”,边境。
(3)反:“返”的古字,后写作“返”,返回。
10.王见之,曰:“牛何之? ” .
【答案】之:动词,到……去。
11.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史记·项羽本纪》)
【答案】于是,表承接。
12.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史记·项羽本纪》)
【答案】立;立即。
13.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史记·项羽本纪》)
【答案】然:转折连词。略等于现代汉语中的“但是”。
14.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赵策》)
【答案】“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在一个分句的主谓谓语之间,表示语意未完,让听者或读者等待下文。
15.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答案】措:放弃,放下。
16.女执懿筐,遵彼微行
【答案】懿:深。
遵:循,顺着……走。
三、填空题
17.汉隶之前的文字都称为____,小篆以后的文字都称为_____。
【答案】古文字; 今文字
【解析】汉简之汉隶是古今文字的过渡。小篆之前的文字,都称为古文字。隶书以后的文字都是今文字。隶书正处于文字发展的过渡阶段。
18.“三禮”是指《___》、《___》、《___》三部書。
【答案】《周礼》; 《仪礼》; 《礼记》
【解析】仪礼、周礼、礼记三礼者,《周礼》、《仪礼》、《礼记》是也。昔人谓《周礼》、《仪礼》均系周公所作,《礼记》则系汉戴德(人称大戴)、戴圣(人称小戴)叔侄所删记也。按汉何体疑《周礼》作于六国之时,宋儒亦多疑之。惟刘歆、郑玄信为周公致太平之书,但亦有谓为刘歆伪造者。清方苞《周官义》己开其端,近人康有为为《新学伪经考》,则亦言为歆伪造无疑也。
19.“小人有母,旨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中“羹”的意思是___。
【答案】肉汤
【解析】上古的“羹”一般指带汁的肉,到战国时期指调和五味的汤。
四、综合题
20.阅读以下文言文并根据要求答题。
冬,晉文公卒。庚辰,将殯于曲沃,出絳,枢有臀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師遇軼我,撀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鄭使告于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来,國可得也。”穆公訪諸蹇叔,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 師之所爲,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公辭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於東門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公使謂之曰:“爾何知? 中壽,爾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興師,哭而送之,曰:“晋人禦必於骰。骰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後皋之墓也;其北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