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学位]之传播学教程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论述题
1. 如何理解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答案】(1)“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的含义
“信息环境的环境化”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生活的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只能通过大众传播认知和把握环境并采取环境适应性行为,但是,正因为这种反应是实际的行为,所以它的结果并不作用于刺激引发了行为的拟态环境,而是作用于行为实际发生的现实环境,这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信息环境”的特点。
这样,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这样一种机制,使得现代环境不仅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越来越环境化。即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2)“信息环境的环境化”在现实中的表现
这种现象在现实中也很容易发现,如很多“拟态事件”包括语言、观念、价值、生活或行为方式等,最初并不见得有代表性或普遍性,但一旦进入了大众传播渠道,很快就会演化为社会流行现象,变成随处可见的社会现实。
(3)“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的意义
“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说明,大众传播具有形成信息环境力量,并通过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来制约人的行为,这是大众传播发挥其社会影响力的主要机制。
2. 近年来,网络参与了许多新闻事件的传播,如郭美美红十字会事件、宜黄拆迁事件、温州“7"25”动车事故、番禺垃圾焚烧厂反建事件等等。请结合案例,讨论网络对于新闻传播的影响。
【答案】(1)网络的普及使人们进入一个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传播者。这使得新闻传播的源流更加多元,网络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力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2)网络增强新闻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事件一经在网络上发布,往往立刻能收到许多网民的反馈和讨论,传受双力能进行互动。并且在讨论过程中,可能还会有新的传播者出现,各种信息会源源不断地暴露出来。例如在郭美美事件中,不断有新的人提供郭美美的信息,最终使事件J 漫慢明晰。
(3)网络传播增强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和连续性。网络可以实现24小时随时发布,而大多数传统媒体由于出版周期,审查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在速度上很难与网络相匹敌。"7"25”动车事故最先通过微博传播给公众。并且在事故发生后,不同的微博用户及时发布事故最新的进展,实现“微博直播”。网络传播的时效性和连续性也促使传统媒体不断提高效率,缩短发布时间。
(4)需以专业主义精神介入网络群体性事件,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传统媒体介入网络群体性事件,首要遵循的是独立、客观、真实的新闻原则,无限地逼近事实真相,同时充分发挥媒体作为社会公器之责,组织公共讨论、辩论,通过对作为个案的群体性事件的自由讨论,培植公民精神,为中国向民主、法治社会转型做奠基性下作。
②要认识到网络只能作为消息源而存在,在群体性事件中,网络上涌现的信息未经直接求证,不能采信。由于参与网络传播者未受过必要的新闻专业技能训练,也由于网络群体性事件中不同当事人基于不同利益诉求,利用网络的便捷,有意散布不真实信息、片面信息以影响舆论,围绕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信息因而面目异常驳杂,如果不加求证而贸然采用,难免犯下低级错误。
③应充分发挥专业技能与公信力优势,密切跟踪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脉动,在事件焦点处及时介入,力争在核心事实上实现突破,达到正本清源、及时引导舆论的目的。在“温州7"25动车事故中,死者的家庭赔偿曾经-时成为舆论焦点,各路记者及时联系当事人,以一手的报道获得丁可靠的事实,澄清f 网络传言,为公众认识事件提供了可依据的事实材料。
④必须加强对文本的控制,防止不节制的叙事伤害媒体的声誉。网民的评论并不代表真理,媒体秉持独立、客观、公正的理念,只对事实负责,既不应馅媚权势,也不应该迎合大众。媒体对于复杂的事件要做延伸性报道,对于事件的背景做出完整的还原。
3. 传播学的基础学科(社会科学)有哪些? 试述传播学与其中一门学科的渊源与互动。
【答案】传播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在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因此,传播学具有多学科综合而成的特点,这种多学科交叉性,使传播学成为边缘学科。它既属社会科学,又被视为人文科学,而且带有明显的自然科学的痕迹; 它既有传播学自己的理论范畴、学术话语,又更多地借用了其他学科的理论范畴。因此不同学科的学者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研究传播学,从而使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异彩纷呈,各成体系。
(1)传播学的基础学科(社会科学)包括:新闻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政治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符号学等。
(2)传播学与新闻学的渊源与互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大众传播学产生之前,新闻学是惟一专门研究大众传播现象和活动的学科,因此,可以说,新闻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和前身。
新闻学起源于十九世纪的德国,到上世纪末,在美国兴盛起来。随着新闻实践的逐步深化,新闻媒介种类增多,新闻学原有的研究范围无法涵盖日益发展的新闻业。新闻事业逐步扩大至大众传播媒介业,“新闻”概念逐步让位于“大众传播”概念。这时便出现了大众传播学。它以人类社会的所有大众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大众传播学研究进‘步深化的结果便是传播学,即从个别的传播规律一一大众传播,再深入研究,上升到普遍的传播规律,即人类的传播活动过程及其规律。因此,可以看出,传播学的基本发展轨迹: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传播学。三者既相互关联,又有明显的区别。
新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新闻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新闻学研究的这些课题便是:人类社会的
各要素对人类行为活动的决定和影响以及新闻活动的自身发展、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大众传播学则是一门边缘科学,它在学术上是直接扎根于同属行为科学的心理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学科之中并同这些学科相互借用假设、理论和知识,它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聚集于在大众媒介中的及围绕它们的人的活动,以期得到关于大众传播过程和效果的可靠知识。
传播学是要解释人类传播过程的基本性质,从诸如语义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这样一些领域里得出许多很有研究价值的线索。需要把它们结合起来,充分描述整个的人类传播,然后方可以估量出使用复杂媒介的大众传播的地位。
②新闻学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变迁、发展,自己也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变革。
施拉姆分析整理了1937年到1956年《新闻学》季刊的内容,指出了新闻学发展的四个趋势: a. 从定质分析到定量分析。一般而言,定量分析较具客观性,因为它能以精确数字证明一个普通的现象或事实。而定质分析则失之主观,往往以部分的特殊代表普遍的全体。
b. 从人文方法到行为科学方法。传统报学是以哲学、文学为基础,而大众传播学亦属行为科学之一支,它是以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为基础,走向实验的阶段。
c. 从伟人研究到过程与结构的研究。传统新闻学只以文学方法对报业经营者作传记性描述,而大众传播受牵制的因素变化多端,以致形成环境相连、交错复杂的因果关系。
d. 从区域性角度到国际性角度。由于国际传播的发展,新闻学的研究范围己不能局限于一国或一个区域,它必须伸展至国际范围。
③传播学的许多研究成果、概念、范畴和方法等也被近年来的新闻学研究所应用。
比如德国著名的新闻学教授席格弗里德. 维申伯格博士提出了一个新闻业关系一一新闻学研究对象图。他指出,新闻学研究对象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a. 媒介制度(规范关系)一一社会背景环境; 历史基础和法律基础; 传播政策; 专业标准和道德标准。
b. 媒介机构(结构关系)一一经济要求; 政治要求; 组织要求; 技术要求。
c. 媒介内容(功能关系)一一信息源和推荐群体; 报道样式和播出形式; 真实性的建立; “作用”与“负作用”。
d. 媒介活动(角色关系)一一人口统计特征; 社会态度和政治态度; 角色自我理解和公众形象; 专业化和社会化。
从这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新闻学研究与传播学研究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