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聊城大学文学院614中国文学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乐府运动

【答案】新乐府运动是指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倡导发起的诗歌革新运动。他们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名新乐府。宋代郭茂倩指出:“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明代胡震亨说:“乐府内又有往题新题之别,往题者,汉魏以下,陈隋以上乐府,古题唐人所拟作也; 新题者,古乐府所无,唐人新制为。”

2. 《左传》

【答案】《左传》是一部成书于战国初期的编年体史书,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本书全面记载了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本书的作者直书无隐,褒贬分明。本书因其记事记言,追载附载、夹叙夹议而体例完备。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3. 豪放派

【答案】豪放派是宋词的风格流派之一。豪放派取材广泛,常抒写壮志豪情,描绘奇伟景物,风格豪迈奔放,沉郁悲壮。苏轼是该词派的开创者。苏词冲破了晚唐以来词的“艳科”范围,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品和词的艺术功能,境界雄奇阔大,气势吞吐八方,给词坛吹进了一股豪放雄风。到南宋则词人众多,其中辛弃疾为豪放词派的大师。辛词回荡着铁马金戈的爱国主义强音,慷慨悲凉。骏发踔厉,充满豪情。

4. 苏辛

【答案】“苏辛”是北宋苏轼与南宋辛弃疾的并称,二人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自晚唐“花间派”以来,词以婉约为正宗,诗庄词媚,几成定格。到了苏轼,才以豪健纵放之笔,创豪放一派,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开拓了词的表现领域,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使词体获得了解放,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风格,并把它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辛词热情洋溢,慷慨壮烈,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创造出瑰丽雄奇的艺术境界,

代表作有《青玉案·元夕》《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苏、辛词以豪放为主,但也有多种风格并存,所作婉约词并不亚于婉约派词人的作品。在词的发展史上,苏、辛起了重要而积极的促进作用。

5. 正始之音

【答案】正始之音是指正始时期诗人的风尚言论。正始诗人的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诗歌表现出与建安诗坛迥异的风貌,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 除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辞源》解释为:“魏晋之际,尚玄学清谈,后人称当时的风尚言论为正始之音。”可见,《辞源》认为“正始之音”是一个哲学史概念。后世将正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学也称为“正始之音”。

6. 章回小说

【答案】章回小说是明代产生的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也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分回标目,故事连接,段落整齐。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形成的,讲史以讲说前代历史、兴废争战为主,开始以口头讲述为主要形式,由于不可能一次把一部历史故事说完,所以必须讲若干次,于是便产生了分节讲述,每节用题目的形式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讲史和小说话本合流,再加上作家对民间作品的加工整理,就出现了章回小说。《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等书的成书过程,也就是章节回小说的诞生过程。

二、论述题

7. 试论阮籍《咏怀》组诗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非一时一地所作,是其政治感慨的记录。阮籍违过《咏怀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1)《咏怀》组诗

阮籍的八十二首《咏怀诗》继承了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开拓了五言诗的写作范围,在体例和技巧等方面有不少创新,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思想及艺术成就主要表现为:

①忧愤深广,表现出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

阮籍的《咏怀诗》充满苦闷、孤独的情绪,其诗或者写时光飞逝、人生无常,如其十八; 或者写树木花草由繁华转为憔悴,比喻世事的反复,如其三等; 或者写鸟兽虫鱼对自身命运之无奈,如孤鸟、寒鸟、孤鸿、离兽等意象经常出现在诗中,特别是春生秋死的蟋蟀、蟪蛄,成为诗人反复歌咏的对象; 或者直接慨叹人生的各种深创巨痛,如少年之忽成丑老(如其四、其五、其六十五),功名富贵之难保,以色事人之不可靠。由于从自然到人事都充满苦难,阮籍心中的苦闷便难以排遣。

《咏怀诗》中迁逝之悲、祸福无常之感触目皆是,正体现了他忧愤深广的情怀。阮籍诗中悲哀、凄怆、涕下、咨磋、辛酸、磋跄、忧伤、愤懑、怨尤、悲悼等词语十分常见,充分反映了他极度苦闷的心情。

②意旨隐微,寄托遥深,并且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的先河

阮籍的诗“旨”深远,意蕴深邃。他摆脱了对乐府民歌的模仿,不再效法建安诗人用模仿乐府叙事体的方式揭露时事,而是将抨击时事与抒写感愤融为一体,使五言诗的抒情性进一步加强,诗歌在艺术上进一步文人化。在诗歌中,阮籍为自己设计了精神的出路,这就是游仙和隐居。阮籍的《咏怀诗》有不少篇章写游仙和隐居,有些则是仙隐结合。他在诗中常常赞美巢由、夷齐、邵平、四皓等隐士,而讽刺苏秦、李斯等人因贪利禄而导致杀身之祸。阮籍赞美神仙隐逸,只是排遣苦闷的一种方式,他其实是颇有济世之志的。他在写愤懑与出世之情的同时,也表现出对时局的关注和自己的怀抱。

阮籍诗的风格隐约曲折,“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这主要是由其时代与身世决定的。作诗亦不敢直言,常常借比兴、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怀抱。但就诗歌精神而言,阮籍的《咏怀诗》与建安风骨仍是一脉相承的,如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说:“黄初之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

(2)《咏怀》组诗对后世的影响

①首创了我国五古抒情组诗的体例

阮籍的《咏怀诗》或隐晦寓意,或直抒心迹,表现了诗人深沉的人生悲哀,充满浓郁的哀伤情调和生命意识,无不给人以“陶性灵,发幽思”的人生启悟。阮籍的诗形象地展现了魏晋之际一代知识分子痛苦、抗争、苦闷、绝望的心路历程,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对五言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创造了抒情组诗的新形式,开后代左思《咏史》组诗、陶渊明《饮酒》组诗的先河。

②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情调,引起了强烈反响

《咏怀》组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情调出现在中国诗坛上,引起了强烈反响。阮籍或借古讽今,或借游仙讽刺世俗,或借写美人香草寓写怀抱。他的比兴是将象征手法和寓意的不确定性结合,从而形成了“厥旨渊放,归趣难求”的特点和隐约曲折的风格。

阮籍之后,诗人争先仿效其诗作,在南北朝就有支遁、张君祖、江淹、庚信等人。但由于后人多对阮诗的创作原则不甚明了,只追求其“遥深”“难测”的一面,使得咏怀诗这种艺术形式多用于表达玄理,失却了阮诗思想的率真和情感的热烈。只是到了陶潜和李白的诗中,人们才看到了阮诗的发扬光大。

8. 试述金圣叹评点《水浒传》中的小说艺术思想。

【答案】金圣叹以一部《贯华堂本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奠定了他在中国《水浒》评论史,乃至中国整个小说批评史上最为杰出的地位。这部《水浒》,是在删改袁无涯刊一百二十回本《忠义水浒全传》的基础上,托称“古本”,再加以人量的批语,认真而详细地揭抉了《水浒》的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