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806中国古代文学阅读与写作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综合题
1. 中唐和晚唐咏史怀古诗的不同。
【答案】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为题材,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二者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 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中唐和晚唐咏史怀古诗在思想内容上有所不同,具体表现在:
(1)中唐咏史怀古诗多吊古伤今
中唐是咏史怀古诗的繁荣期,不但出现大量作家作品,而且总体水平较高。此时的诗歌多吊古伤今,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怀咏,或对历史古迹的凭吊,针硬时弊,寄托怀抱。艺术表现上,以写景为主,长于情景交融。刘禹锡是此时咏史诗人之冠,《乌衣巷》《西塞山怀古》都堪称传世名作。
(2)晚唐咏史怀古诗多追忆与感伤
晚唐咏史怀古诗尤为发达,由于政治危机的加剧和末世的逐渐到来,追忆与感伤成为此时咏史怀古诗的主要内容。“咏史”多是翻阅古书,拾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或事,可能是一个历史事件,也可能是一个历史人物,借此抒发作者的思考、态度和情怀,或讽刺时政,从而抒发自己的独到见地。李商隐与杜牧是晚唐成就最高的两位诗人,李商隐的诗主要有《咏史》《楚吟》《过楚宫》《吴宫》《汉宫》《隋宫》《马嵬》等; 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题乌江亭》《题木兰庙》《赤壁》等也是此时名作。
2. 简述唐宋古文运动。
【答案】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骄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到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这一运动在中唐由韩愈、柳宗元等人发起,但它的成功却在北宋。北宋的古文运动是以复古为号召的文学革新运动,在欧阳修、王安石和“三苏”的大力倡导之下,继承了韩、柳的成就,使古文成为文学主流,蔚为风气。他们所提倡的散文实际是一种新型的散文,既有所继承,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和时代特点。就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 就形式言,是由骄体而散体,体现了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
(1)唐代的古文运动
中唐时期散文的创作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前代文风革新努力的基础上,韩愈、柳宗元发起了“古文运动”,并有李翱、皇甫湜、刘禹锡、白居易等一大批参与和响应者,它针对南北朝以
来骈文创作的浮艳空洞的流弊,以恢复孔孟儒学为号召,以学习先秦两汉散文为目标,在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诸方面进行变革,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和影响,使古文取得了压倒骄文的优势。韩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其理论的核心是“文以明道”,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得到了重视,也以多种文体和多样的风格实践了他们的理论。苏轼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①“文以明道”说
“文以明道”是古文运动的基本主张。提倡古朴的文风,反对奢靡的文风,强调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师古的同时又强调创新,主张“师其意不师其辞”,“唯陈言之务去”,反因袭,贵独创; 强调作家的思想修养,主张文章要反映现实,干预现实,“不平则鸣”。这是一次名为复古、实为革新的文学运动。
②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贡献
唐代古文运动在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的主要贡献,就是扭转了长期统治文坛的形式主义潮流,继承了早期散文的优良传统并有所创新和发展,从而开创了散文写作的新局面,拨正了古代散文的发展方向。宋代及宋以后的散文,其主流就是在唐代古文运动所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
(2)宋代的古文运动
一次古文运动并不能杜绝形式主义的再次兴起。挽转文坛、诗坛颓风的使命便落到了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人的身上。由他们掀起的诗文革新运动的浪潮,就文的方面来说,是直接继承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的,也可以视为唐代古文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①文道关系论
在文道关系上,欧阳修继承韩愈的观点,重申道对文的重要性,认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反对片面追求文辞。他主张以道作为作家的基本修养,充道以为文,但他不重道轻文。欧阳修还注重道的实践性,他认为道并不是要远离人,而是人弃百事不关于心,不能在实践中充道,他从生活实践方面谈论创作主体的修养,影响了后代的古文理论。总之,对文道关系的解释,欧阳修形成了自己以道充、事信、理达、辞易为中心的文学理论。
②“诗穷而后工”说
“诗穷而后工”说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认为“诗人少达而多穷”,“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下也”。“诗穷而后工”,是说诗人在受到困险环境的磨砺,幽愤郁积于心时,方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这种思想司马迁、韩愈等人的文论中也有类似观点,大体都是讲创作主体的生活与创作潜能之关系。欧阳修则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一是诗人因穷而“自放”,能与外界建立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求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奇怪”; 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曲折入微而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
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沟、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他们被称为“唐宋八大家”,影响深远。
3. 如何理解《西游记》是“游戏之作”?
【答案】《西游记》是寓有人生哲理的“游戏之作”,它作为一部神魔小说,既不是直接地抒写现实生活,也不类于史前的原始神话。在《西游记》神幻奇异的故事之中,除诙谐滑稽的笔墨之外,蕴涵着某种深意和主旨。就其最主要和最有特征性的精神来看,还是在于“游戏之中暗传密谛”,在神幻、诙谐之中蕴涵着哲理。这个哲理就是被明代个性思潮冲击、改造过了的心学。因而作家主观上想通过塑造孙悟空的艺术形象来宣扬“明心见性”,维护封建社会的正常秩序,但客观上倒是张扬了人的自我价值和对于人性美的追求。把《西游记》当作“游戏”或“玩世”之作,是《西游记》研究中的一项重要主张。这种主张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1)审美游戏
作者吴承恩科场不得意,为人倔强不阿谀,这种生活际遇使得他对科举与官场的腐朽以及社会的黑暗有着相当深广的体验与认识,《西游记》是他游戏冲动的产物,是他通过审美游戏来表现他对人生与社会的理解。
(2)人物塑造
《西游记》想通过孙悟空的形象来宣扬“三教合一”的心学,一些回目和诗赞也非常直接和明白地表现了这一寓意,如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但是在具体的描绘中,《西游记》实际上所表现的精神明显地突破、超越了这一预设的理性框架,并向着肯定自我价值和追求人性完美倾斜,师徒四人在不断扫除外部邪恶的同时完成了人性的升华,孙悟空最终成了一个有个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性美的象征。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寄寓了作家的审美理想,表现出了一种天真活泼、藐视一切的性格特点,其形象就是作者心中童真难泯的成人梦,在对孙悟空的审美意象中,人们会在有意无意间发现或回到童年。
(3)神幻世界的构造
这部小说表现的是一个超现实的、想象的、神话的意象世界,《西游记》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它逗引着人们的好奇心,开启人们的想象力,满足着人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种奇幻美,看来“极幻”,却又令人感到“极真”。因为那些变幻莫测、惊心动魄的故事,或如现实的影子,或含生活的真理,表现得那么入情入理。这部小说就在极幻之文中,含有极真之情; 在极奇之事中,寓有极真之理。
4. 简述大历诗风的特点。
【答案】大历诗风是指唐代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代表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他们都擅长五言律诗,风格大致相同,个性表现不强烈不分明,遣词造句都偏重于工整精练。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升平、吟咏山水和称道隐逸,擅长写送别诗和隐居的诗歌。诗歌艺术讲究格律辞藻,工于白描写景,追求清雅闲淡的艺术风格。大历诗风的主要特点有:
(1)情感萧瑟落寞,语言色彩暗淡清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