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财经大学数量经济学802经济学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企业向政府缴纳的间接税(如营业税)也计入GDP?
【答案】企业向政府缴纳的间接税(如营业税)虽由出售产品的企业缴纳,但它是加到产品价格上作为产品价格的构成部分由购买者负担的。企业向政府缴纳的间接税(如营业税)虽然不购成要素所有者收入,而是政府的收入,但毕竟是购买产品的家庭或厂商的支出,因此,为了使支出法计得的GDP 和收入法计得的GDP 相一致,必须把企业向政府缴纳的间接税(如营业税)也计入GDP 。
2. 举例说明资本存量、总投资、净投资和重置投资四者的关系,这四者是否都计入GDP? 它们是否一定都是正数?
【答案】总投资是指一定时期内增加到资本存量中的资本流量,而资本存量则是经济社会在某一时点上的资本总量。假定某国在某年投资是4000亿美元,该国在该年的资本存量可能是2万亿美元(包括厂房、机械设备及存货价值等)。厂房、机器设备等会不断磨损。假定该年磨损掉的资本价值即折旧(当然不仅有物质磨损,还有精神磨损,例如设备因老化过时而贬值)有1000亿美元,则上述4000亿美元投资中就有1000亿美元要用来补偿旧资本消耗,净增加的资本只有3000亿美元,这3000亿美元就是净投资,而这1000亿美元因是用于重置资本设备即用来替换或者说补偿旧资本消耗的,故称重置投资。净投资加重置投资称为总投资,即上述4000亿美元(=3000+1000)是总投资。用支出法计算GDP 时的投资,指的就是总投资。
从上述可知,资本存量、总投资和重置投资不可能是负数,拿总投资来说,即使本年度没有生产任何资本品,总投资也只是零而不能为负。重置投资也不可能是负数,因为设备消耗掉了,即使不补偿,重置投资也只是零,而不可能是负的。但净投资情况就不同,如果本年度生产的资本品不足以弥补资本消耗的折旧,净投资就要成为负数。例如,本年度投入了价值1000万美元的1000台机器,但报废了1万美元/台的1200台机器,这样,尽管总投资达1000万美元,但由于重置投资达1200万美元,因此净投资就是-200万美元。
3. 为什么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富者转给贫者将提高总收入水平?
【答案】之所以认为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富者转给贫者将提高总收入水平,其原因在于: 富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边际储蓄倾向较高,而贫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因为贫者收入
,因而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从低,为维持基本生活水平,他们会将增加的收入较多的用于消费支出)
富者转给贫者,可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总消费支出水平,于是总收入水平就会随之提高。
4. 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都属于政府支出,为什么计算构成国民收入的总需求时只计进政府购买而不包括政府转移支付,即为什么y=c+i+g+(x-m )而不是y=c+i+g+tr +(x-m )?
【答案】政府增加转移支付,虽然对总需求也有影响,但这种影响是通过增加人们可支配收入进而增加消费支出实现的。如果把政府转移支付也计入总需求,就会造成总需求的重复计算。
5. 简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假设条件。
【答案】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假设条件主要有:个体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市场出清和自然率假说。
(1)个体利益最大化。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现象是个体经济行为的后果,宏观经济理论必须具有微观理论的基础。而微观经济学认为,理解个体行为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假设个体追求其利益最大化。所以,要使宏观经济学具有坚实的微观经济基础,应将个体利益最大化作为基本假设。
(2)理性预期。理性预期是指经济当事人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在长期中平均来说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用通俗的话说,理性预期假设的意思是:在长期中,人们会准确地或趋向于预期到经济变量所应有的数值。
(3)市场出清。市场出清指每一个市场都处于或趋向于供求相等的一般均衡状态。也就是说,无论劳动市场上的下资还是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使相应的市场供给和需求相等或趋于相等。
(4)自然率假说。按照自然率假说,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等。在短期中,人为的经济政策的作用可能暂时使实际的失业率大于或小于自然失业率; 而在长期中,该社会的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这就是说,人为的经济政策的作用可以暂时或在短期中使实际的失业率大于或小于自然率,但是在长期中,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二、论述题
6. 评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答案】(1)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为:
投机动机产生的货币需求,r 是利率,L 2是利率r 的函数。
(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含义
①人们的货币需求行为是由三种动机决定的,即交易动机、预防性动机和投机动机。把货币总需求划分为出于各种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在分析方法上对传统理论进行突破的主要表现。
②交易动机和预防性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水平。凯恩斯认为,交易媒介是货币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功能,用于交易媒介的货币需求量与收入水平存在稳定的关系,即交易动机的货
式中,L 为货币总需求,乌是指由交易动机和预防性动机产生的货币需求,y 是收入水平,L 1是收入水平y 的函数; L 2是指基于
币需求为收入水平稳定的正向函数。收入越多,此项货币需求越大:收入越少,此项货币需求也就越小。人们所拥有的依赖于收入水平的货币需求不仅出于交易动机,而且还出于预防性动机,即为了应付可能遇到的意外支出等情况而持有货币的动机。交易动机和预防性动机所决定的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变化都很不敏感。
③基于投机动机产生的货币需求取决于利率水平。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为了在未来某一适当时间进行投机活动而保持的一定数量的货币。这里的投机活动最典型的就是买卖债券,因为凯恩斯把资产分为货币和债券,货币无收益,债券有收益但价格波动。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的大小取决于三个因素:当前利率水平,投机者心目中的正常利率水平及投机者对未来利率变化趋势的预期,如果整个经济中有许多投机者,而且每个投机者所拥有的财富对于所有投机者的财富总额是微不足道的,那么,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就成了当前利率水平的减函数。可见,投机性货币需求同利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
④就利率与货币需求的关系问题,凯恩斯又进行了特殊情况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流动性陷阱”假说: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将上升从而债券价格下跌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贮藏起来。
(3)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的意义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被称为西方经济理论的革命,其突出贡献是:深入探讨了货币需求动机,提出了以投机需求为中心的流动性偏好理论,从而把利率变量引入货币需求函数之中。这一“革命”为中央银行运用利率杠杆调节货币供应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凯恩斯把货币需求量与名义国民收入和市场利率联系在一起,这就否定了传统数量论者关于货币数量直接决定商品价格的说法,使货币成为促进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对通过收入政策和利率政策调控货币供应量,促进经济增长有重要意义。
(4)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的缺陷及新的发展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凯恩斯把货币需求分为交易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前者取决于收入所得,与利率无关,但一些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家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利率对交易性货币需求也有较大影响。任何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都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因此,在货币收入取得和支用之间的时差内,没有必要让所有用于交易的货币都以现金形式存在。人们可以把暂时不用的现金转化为生息资产的形式,待需要时再变现,人们持有现金的成本等于将有息资产转换为现金的实际成本和持有现金丧失的利息收入之和。因此,货币的需求不但与利率有关,而且关系极大。
②凯恩斯在货币投机需求理论中认为,人们对未来变化的预计是自信的,并在自信的基础上决定自己持有货币还是债券。由于个人预计不同,因此总有一部分人持有货币,另一部分人持有债券,二择其一,而不是两者兼有。然而现实情况往往与凯恩斯的理沦不吻合,即投资者对自己的预期往往是犹豫不定的。一般人对财富持有选择都是既持有货币,同时又持有债券,即人们持有财富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资产组合,而不是单一资产。
20世纪50年代,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这些新的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以下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