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辽宁大学政治学原理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氏族社会

【答案】氏族是指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原始氏族社会有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几种形式。氏族社会分为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两个阶段:在氏族制度前期,由于普那路亚式的群婚和妇女在生产与生活中占主要地位,社会处于母权制氏族时期。后来,生产力不断发展,畜牧业出现,男子的经济作用和社会作用增长,父权制氏族代替了母权制氏族。氏族社会具有以下特点:

①氏族内部禁止通婚。

②氏族制度的组织机构一一议事会,是一切成年男女平等表达意见的民主集会。

③氏族成员有互相帮助、互相保护的义务。

2. 福利国家

【答案】福利国家是指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整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式。福利国家的最初实际尝试起始于30年代资本主义大危机之后的美国罗斯福“新政”。从统治方法上看,它与自由主义方法、帝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统治方法相区别,但其本质上依然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是垄断资本与资产阶级国家相融合的表现。

3. 一党制

【答案】资本主义国家一党制是指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单独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政党存在的制度。实行资产阶级一党制的国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法西斯国家,另一种是当代民族主义国家。

4. 政党

【答案】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政党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①政党是阶级的组织,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②政党是阶级的先锋队组织;

③政党具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纲领;

④政党具有特定的组织和纪律。

5. 政治冷漠

【答案】政治冷漠是消极的政治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即不参加政治生活,公民对. 于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冷淡而不关心。

作为政治参与的一种行为方式,政治冷漠可能出自四方面的原因:

(1)经过长期的政治浩劫之后,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疲倦反感或对于政治目标失去信心而对政治无动于衷。

(2)政治权力的权威基础和效力下降,由此引起政治参与的功能下降。

(3)政治权力和政府的公信力下降,人们对于政治管理的信任程度下降,进而导致政治参与积极性的下降。

(4)在社会制度完善的国家,在正常情况下因为政治机构已替其成员解决大部分问题,故有些公民觉得其关心政治与参加政治与否均无所谓,从而不参与政治。

6. 两党制和多党制

【答案】(1)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主要是指代表着资产阶级不同集团利益的两大政党通过竞选而轮流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组织政府,主持国家政治事务的制度。由于两大政党往往势均力敌,在竞选过程中激烈角逐、你争我夺,而且在竞选以后,执政党和在野党也相互对峙,不断攻评,因此,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又称为“两党竞争制”或“两党对峙制”。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中的“两党’,,仅仅是指轮流执政的政党数目,而不是指国家政治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政党数目,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本质上是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和统治地位服务的。

(2)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中由多个政党竞争国家政治职位并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的制度。由于实行多党制的资本主义的竞选、议会等政治过程中存在着多个政党并立角逐的局面,因而这种多党制又叫做“多党并立制”。

二、简答题

7. 我国新兴社会组织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是什么?

【答案】(1)经济环境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社团在中国崛起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发育所引起的社会分化过程。经济体制变革的影响已远远超出其经济意义,它辐射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导致社会结构的重组。

① 经济改革导致社会主体分化。企业开始享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权,不再完全是政府的附属物。农村家庭也成了独立的经济单位。企业和农民的这种主体地位的形成,必然伴随着新的利益要求和新的权利的产生。为此,新的利益主体要寻求新的联结方式。

②改革促使社会结构分化。改革肯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成分多样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以及外国资本和人员参与的合资与独资企业,都是全新的社会成分。这些新的社会成分在原来的组织体系中没有既定的位置,他们就形成了新的社会组织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③经济改革引起了剧烈的利益分化。市场的发育打破了以往由政府决定人们利益的状况,拉大了收入差距。在个人之间,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在地区之间,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利益分化在组织

上的表现是形成和强化了人们的群体观念,出现了群体认同。观念的一致促使人们联合起来,为成员谋取利益。

④制度的变化。中国在法制和法治建设、党政关系、行政体制、领导制度、选举制度、监督制度、中央与地方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些变化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民间社会的发展。

(2)政治环境的变化

①政府大幅度放权。

经济改革其实就是政府放松控制的过程,是政府向社会放权。一是政企分开,政府将经营权、人事权下放给企业,将大部分经济权力下放给社会。二是中央政府大幅度地将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无论是在干部管理权、行政管理权和社会管理权方面,还是在政治决策与经济决策方面,以及在税收、则政和金融等方面,改革开放以后各级政府的权力都大大增加。三是政府对公民的管理逐渐放松,公民自由活动的空间前所未有地扩大。

②政府职能的转变。

改革开放前一个控制一切的全能主义政府,在1978年以后其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个总的趋势是,政府不断弱化其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强化其行政管理职能。在大部分生产、经营、民事和文化、艺术和学术等领域,政府不再单纯地直接管理,而将部分职能交给非政府的行业协会、同业组织等。

上述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的变化使得民间组织迅速兴起并成长起来,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得以重组。

8. 试述政治与道德的区别和联系。

【答案】政治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以善恶为中心进行评价的社会规范和标准,道德是社会的意识形态。政治与道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两者的区别:

①政治是社会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和利益关系的直接体现,而道德则是社会意识形态,受经济关系支配,但也反映和体现其他社会关系;

②政治具有权力强制性,而道德是靠不具有权力强制性的社会规范和人们的心理信念来实现的; ③政治涉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事务,而道德则常以个人为作用对象。

(2)两者的联系:

①政治对于道德具有巨大的影响和制约力,政治权力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强化或改造社会道德内容,使之为统治者的利益服务;

②道德对政治也有积极作用,社会的道德善恶标准往往影响着政治权力的统治基础、作用力一向和力一式,同时,道德也规范着政治成员的政治行为。

9. 政治思想的特性有哪些?

【答案】政治思想是指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它是人们对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