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之《农业经济学》考研冲刺模拟题及答案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土地的粗放经营与集约经营? 你认为应如何提高农业的集约经营水平?
【答案】(1)土地的粗放经营与集约经营的概念
①粗放经营是指在技术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少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进行粗耕粗作,广种薄收,主要靠扩大农田面积来增加农产品产量及收入的经营方式。
②集约经营是指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应用先进农业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靠提高土地生产率来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收入的经营方式。
(2)提高中国土地集约经营水平的途径
中国土地集约经营水平的提高,应当从中国的实际状况出发,有区别,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在充分利用农业剩余劳动力资源的情况下,通过技术进步,实现技术和资金的集约。
①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中国农业仍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机会成本较低,充分地利用这些农业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果树、蔬菜、花卉、畜牧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而且有利于增加和改善农产品供给。
②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主要措施有:
a. 实行农业机械化、电气化,以及用其他先进农业技术装备武装农业。
b. 搞好农业基本建设,包括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改良土壤,兴修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林场、草地、渔场、农副产品加工厂、仓库、晒场、道路及购置某些农业机器设备等。
③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
普遍采用良种,增加使用化肥和有机肥数量. 不断提高肥料的质量。用现代技术防治病虫害和杂草,合理密植,改进耕作方法和耕作制度等。
④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
因地制宜创造条件适当的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是中国开展土地集约的一条重要途径。 ⑤搞好经营管理,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主要措施有:
a. 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改变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结构为农、林、牧、渔密
切结合的农业结构; 不断提高需要投入较多的劳动、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经济作物、畜牧业、农产品加工等在生产结构中的比重。
b. 逐步实现农业的区域化种植和专业化生产。
c. 改革与完善农村经济政策,特别是土地制度,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
d. 改善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果。
2. 农业劳动转移的主要理论模式有哪些? 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1)刘易斯模式
主要内容:
①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农村城市二元经济结构
②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
剩余劳动力是指虽然出工出力,但是并不增加产量,其边际产量很低,低到接近零甚至负数的劳动力。
③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
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只要农业剩余劳动力继续存在而又无人为障碍,农业剩余劳动力将由农村源源不断地流入城市,城市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具有完全的弹性。
④城市不断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用于扩大再生产
城市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用于进一步扩大资本,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农业剩余劳动力消失。
⑤工业部门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农业得到改造
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最终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在农业部门中,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流出,劳动边际生产率逐步提高,使农业劳动报酬的水平将逐步与工业工资水平接近,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使传统农业部门得到了改造,二兀经济结构的痕迹慢慢消失。
(2)拉尼斯一费模式
主要内容:
①第一阶段一一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
农业剩余劳动力由农业部门流入城市工业部门,形成的剩余农产品,成为流入工业部门就业人日的粮食供应
(假定农业部门实行制度工资,按最低水平分配农产品)。
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的转变点称为“粮食短缺点”。
②第二阶段一一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于不变制度下资
农业剩余劳动力继续流入城市工业部门,而农业总产量却不能与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同步增长。粮食的短缺引起农产品价格的相对上涨,工业部门不得不提高工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使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平衡进行,是劳动力流动进入商业化第三阶段的前提条件之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要想顺利进入商业化阶段,其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增长率必须大于人口增长率。
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转变点称为“商业化点”。
③第三阶段一一动边际生产率大环变制度工资
农业部门己不存在剩余劳动力,农业部门劳动力收入按照分配原则取得,传统农业己转化为商业化农业。由此开始进入稳定增长的发达经济,二元结构特征消失。
(3)托达罗模式
主要内容:
①促使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力量,是比较收益与成本的理性的经济考虑,这种考虑包括心理因素;
②使人们做出流入城市决策的,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城乡收入差异(收入水平、就业概率); ③农业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
④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
(4)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
主要内容:
①推动力(排斥力),如:迁出地缺少就业机会、农作物收成不好、社会关系不和、居住环境恶劣等因素;
②拉力(吸引力),如:公共设施较好、气候好、收入高、文化氛围好等。
在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转移中:
①农村的推力包括:土地制度使土地占有不均,农产品交易条件不利; ②城市的拉力包括:较高的收入水平,有利的就业条件与生活条件。
(5)吉佛的引力理论
主要内容:
①迁移量与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数的乘积成正比,与其距离成反比。
②人口迁移的方向是从低工资到高工资的地方,从劳动力过剩的地方到劳动力不足的地方。 ③城乡人日迁移的动机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日就越多:距离越短,流入的量就越大。
(6)舒尔茨和夏斯达的成本收益理论
主要内容:
迁移的成本和收益决定迁移行为。收益是指迁移者预期到迁入地会取得比现在多的收益。成本包括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货币成本是交通、住宅、食物等方面增加的支出,非货币成本主要指心理成本等。只有迁移的收益大于成本,人们才做出迁移决策。
3. 农户兼业化有哪些利弊得失?
【答案】(1)农户兼业化的积极影响
①兼业农户与专业农户一样都能生产商品性农产品;
②兼业农户的出现和大量发展,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开辟了新的途径,对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差距有积极作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