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655社会学理论与社会保障理论之社会学教程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社会学的基本视角有哪些?
【答案】社会学的基本视角主要有:
(1)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把一些重要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出现和变化看作是受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支配的。
(2)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当代结构功能分析理论的代表是帕森斯和默顿。结构功能分析的基本观点是社会是一个协调的、各部分之间互相整合的行动体系。古典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迪尔凯姆。他从社会结构方面去分析个人行为,社会不可能用满足个人欲望的办法来解决需求,只能对个人需求施加约束和控制,使每一个人都感到不可以过分追求,这样成员就有了共同目标,社会就有了秩序。假如这种秩序被打乱,社会对个人意愿的控制失效,就会出现“失范”现象。
(3)符号互动论的观点这种理论认为,人类社会是建立在人们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基础之上的,没有沟通和互动也就没有社会生活。而互动是通过符号(包括语言、手势、表情以及其他象征符号)进行的。
(4)冲突论的观点冲突论者认为所有的社会组织都是建立在权力等级制中的,是不断地进行争夺权力和权威的斗争过程和场所。
(5)女性主义视角女性主义的研究者主要是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进行研究的。在思考社会学的研究是否是用男性的观点替代了女性的观点,社会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是不是影响了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
2. 简述集体行动的特征。
【答案】集体行为,又称集合行为、大众行为,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一般具有下列几项特征:
(1)无组织性
无组织性是集体行为最显著的特征,并将其与制度行为或组织行为区分开来,与制度化或组织化行为相比,集体行为处于较无组织的一端,行动者目标不明确,社会情景较为模糊,日常互动的规则出现混乱,社会控制机制失灵。
(2)人数众多
集体行为是同一时间内采取相同行动的许多人共同做出。
(3)行为者相互依赖
集体行为中,个人都不是单独地行动,而是与他人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4)不稳定性
集体行为通常是在骤然间爆发的,来无踪、去无影,一哄而起、转瞬即逝,不可能持续稳定地存在一个较长的时期。
(5)非常规性
作为个体的人,既有理性的一面,又有非理性的一面,整个生活世界是山理性设计与意外事故、秩序与反常交织在一起的,集体行为展现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出轨的一面,它异乎寻常,无法预料,也难以确定。
(6)易受暗示性
集体行为的产生常常是自发的,即使有些集体行为可能源于某些人的挑动,但绝大部分人并不是因为接受了明确的行为指令,而是接受了人群的情绪所传达的暗示。
3. 集体行为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集体行为发生的原因和条件各是什么?
【答案】(1)集体行为的基本含义集体行为是不受现有社会规范控制的,没有明确目的和行动计划的众多人的共同行为,集体行为是众多人的社会互动的结果,具有群体性、非组织性和突发性的特点。
(2)集体行为发生的原因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不平等是发生集体行为的主要原因;
②意外事件的发生是导致集体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③变革中的规范和模式的不明确,也会产生集体行为,旧的规范和模式不适用了,而新的规范和模式又没有产生出来,使人们无所适从,从而发生集体行为;
④价值观念的改变也是发生集体行为的一个原因。人们改变对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念,追求一种新的目标和新的生活方式,但这种新的目标和新生活方式是什么,并不明确。
(3)发生的条件
①接触与摩擦集体行为是众多人的共同行为,首要条件是人们必须发生接触,许多人为了一个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而聚集到一起,发生接触,互相摩擦,使人们极易接受刺激和做出极快的反应,这种反应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感情的冲动,是非理智的。
②情绪感染在人群密集的场合,情绪极易感染,而且这些感染是循环式的连锁式的反应过程。 ③集体激动情绪感染进一步发展,就会促成集体激动。集体激动时,除了情绪的互相感染继续发展之外,还有两个特点:
a. 集体中的每个成员的感情都被充分地激发出来,形成一个激动的人群;
b. 在集体激动的前提下,人们将小顾旧的行为规范的控制,做出一些非规范的行为和事情来,当集体情绪发泄完了以后,集体行为就告结束。
4. 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文化的特点有:
(1)超生理性文化的超生理性或超生物性,指文化不是依赖生理的、生物的特性而获得的。文化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和学到的,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产品。
(2)超个人性超个人性也被称为文化的共享性。当某种行为和价值被群体接受、共享时,它们才成为文化并被保存和流传下来。个别人的怪癖或做法不能成为文化,因为它不会被群体认同,所以不会被保存下来,在这种意义上文化具有群体合理性。
(3)象征性象征性是指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文化是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的,符号是人类表达意思、进行交流的工具,包括人类的语言、表情、姿势,以及标志等任何有意义的表达某种事物的东西。
(4)全括性文化不是单一的现象,而是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社会行动或社会现象,都包含了文化的因素。在这一意义上,文化既抽象又具体。
(5)整体性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综合的整体。
(6)传递性与变迁性文化的传递性,是指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文化的变迁性,是指在文化传递的过程中会发生文化的变迁。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时刻处于变化之中。
5. 对社会问题的界定有哪几种不同的分析视角?
【答案】对于社会问题的界定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分析视角:
(1)社会病理学斯宾塞把社会看成是一个结构复杂的有机体,政府是有机体的头脑,邮政服务是有机体的神经系统,警察是有机体的长手臂。各部门相互依赖,凡妨碍有机体正常运行的人们或情况皆可视为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就像有害菌体侵袭人类健康一样影响人类社会,必须加以清除。他认为,社会病态是指社会关系中小协调的现象,包括个人违背犷社会道德的期望,无法适应社会生活,无法以独立自给的姿态奉献社会,并促进社会平稳持续进展。同时,剧烈的社会变迁使某些个人的社会化无法顺利进行甚至失败等。
(2)社会解组论社会组织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而充满活力的系统,是一种有组织的情境,在这个社会系统中,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一日一出现某事件改变了某部分功能,其他部分必须重新协调以适应这种变化,否则会使各部分彼此间脱节,丧失其效用,各部分之间缺乏适应或适应不良就会产生社会解组现象,逐渐造成社会问题。
(3)价值冲突论价值冲突论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来源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价值和利益冲突。价值冲突论指出,社会问题之所以不可避免,并非因为社会解组的缘故,而是由于不同的群体拥有不同的价值,追求不同的利益,彼此对立,一旦双方发生摩擦,就滋生出社会问题。因此,社会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予以界定:一是从客观情况看,即不同群体在相互接触和竞争中产生的利益冲突; 二是从主观意识看,不同群体对接触和竞争的方式、对物质和权力的分配方一式均存在认识差异,由此也会引发冲突。
(4)偏差行为理论所谓偏差行为,是指社会成员的行为偏离了某地位所规定的角色行为,违反了社会所期望的规范。一种观点认为,社会问题或偏差行为的产生不完全是因为价值冲突的结果,也不一定是社会解组造成的,而是社会提供给人们的机会不均等,使得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