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业经济系801经济学原理考研题库

  摘要

一、辨析题

1. 资本不是物,它是以物的形式反映的生产关系。

【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因为:

(1)资本在现象上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生产资料,但货币和生产资料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前提条件下,货币和生产资料被资本家用来作为剥削雇佣工人的手段时,才转化为资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虽然剥削小生产者的剩余劳动,并从奴隶主和封建主那里瓜分一部分奴隶和农奴的剩余劳动,但由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不是在生产领域中通过剥削雇佣工人获得剩余价值,因而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本。

(2)因此,资本不是物,而是通过物体现出来的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资本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2. 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相同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商品的价值量是指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来衡量的。因为劳动时间是衡量劳动量的天然尺度,而劳动时间又是用一定的时间单位来衡量的。因此,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成正比。

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的价值量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研究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关系的基本原则。价值量只同劳动时间相关,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具有较高生产率的活劳动,相对于生产率较低的活劳动而言,可以创造较多的使用价值。

3. 只要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全部得到实现,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就可以顺利进行。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它包括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两部分。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指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的全部出售,以货币形式收回,用以补偿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获得剩余价值。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是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转化为货币之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产品,转化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所以,“只要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全部得到实现,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就可以顺利进行。”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只有当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和实物上都得到补偿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才能顺

利进行。

4. 劳动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唯一源泉。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劳动具有二重性: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其中,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和自然界才是使用价值的源泉。

(1)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各种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的耗费。抽象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作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在本质上没有差别,只有量的不同。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仃何一个物质的原子。

(2)具体劳动和自然界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具体劳动是指在特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千差万别的劳动。小论在什么社会制度下,人类要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从事各种具体劳动,生产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各式各样的具体劳动,分门别类,形成社会分工。当然,具体劳动也只有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才能创造出使用价值来。所以,具体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自然界和具体劳动一样,是使用价值的源泉。

二、论述题

5. 请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三农问题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1)“三农问题”的含义及现状

①“三农问题的含义”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三农问题”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系统的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历史形成二元社会中,城市现代化,二、三产业发展,城市居民的殷实,受制于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

a.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农业发展受到国外集约化农业的巨大挑战。

b. 农村问题。农村问题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

c.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我国农民的教育程度偏低,义务教育普及率还有待提高。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农民的收入偏低,负担过重。

②“三农问题”的现状

面前中国目前农村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 农民收入低,农村发展落后,农业现代化程度低; 中国存在严重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格局,城市高度发达的现代部门和农村落后的传统部门同时并存; 中国农村面临的问题是人多地少,耕地上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种植业规模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低下。

(2)“三农问题”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中一种非正常的经济结构,由于我国特殊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形成了一系列的负效应,形成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阻滞:根据_元经济结构原理,可知“三农问题”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以下影响:

a. 使农村大量过剩劳动力无法转移。户籍制度人为隔离城乡,使市民和农民身份凝固化,以致形成了城市和农村两个各自封闭循环的体系,市民和农民两种身份迥异的小同公民。改革开放以来进城务工的农民也无法获得名正言顺的市民身份和下人地位,他们只能被称之为不伦不类的“农民下”。在我国特殊的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城市的现代经济部门发展缓慢,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下降,而农村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大量过剩劳动力产生,并且无处转移。

b. 造成了消费需求不足,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增长。二元社会结构人为地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城乡之间会自然形成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在世界各国概莫能外。但在我国,由于人为的歧视性制度安排,儿十年来人为地拉大了城乡差距。导致了城乡收入水平的不断拉大,城市人均收入远远高十农村人均收入,而农村人口又在全国人口总数中占据多数。农村人均收入低,农村人口的消费需求低,必然导致全国总的消费需求不足。

c. 人为地限制了宪法赋予农民的基本权利。农民问题的本质在于农民在二元社会结构中基本权利的缺失。这种权利的缺失使农民这一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更加弱势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造成了城乡市场的分割,阻碍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形成了中国经济发展在空间布局上的巨大差异,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导致了消费需求不足,制约了内需的扩大。

(3)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和意义

①解决措施

针对目前中国农村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对策如下:

a. 中国应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大力发展中小城镇,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b. 农村本地应积极发展各种加工业,以“离土不离乡”的方式吸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 c. 积极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高生产效率; d. 国家采取各种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以提高农村的购买能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城市工业的发展; e. 农村应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鼓励自主创新; f. 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培训; J. 健全农村金融体制,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新鲜血液。

②意义

a. 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生存的第一需要。中国人口基数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