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信息(information )和讯息(message )
【答案】信息是指消除事物中或事物之间任何不确定因素的东西,包括消息、资料、情报、数据、图像、知识、思想等。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规律。信息的特性有:①信息的共享性; ②信息的扩散性; ③信息的传递性; ④信息的扩充性; ⑤信息的浓缩性; ⑥信息的替代性。讯息是指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讯息一词,在中文中也译成“消息”、“文告”等等,这是一个与信息意思相近又有微妙区别的概念。信息的外延更广,它包括讯息在内。讯息也是一种信息,其特点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在传播过程研究中,学者们使用“讯息”的概念,是为了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是意义完整的互动。
2. 预测性消息
【答案】预测性消息是指报道尚未发生、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提供未来信息的消息。它所报道的事物带有不确定性。预测性消息的优点是有助于科学决策,可以帮助治疗“近视症”,能提醒人们关注长远利益。
3. 网络新闻
【答案】网络新闻是指综合运用文字、图片、图像、音响、动画等手段,借助网络平台和网络技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所进行的报道。也即通过因特网发布、传播的新闻报道。其途径可以是万维网网站、新闻组、邮件列表、公告版、网络寻呼等手段的单一使用或复合使用,其发布者可以是任何机构也可以是任何个人。
4. 工作通讯的虚实结合
【答案】虚实结合,是工作通讯写作在语言运用上的两个方面的要求。实:是指语言要通俗、具体、生动、形象。因为工作通讯的语言最容易公文化,所以在工作通讯的写作中更要讲究语言的运用,最主要的是要学会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虚:是指在工作通讯的写作中,不可避免地要有议论。基于指导工作的功能,它与其他题材的通讯相比,评论的色彩要重一些。因此在工作通讯的写作中,要学会和善于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即在叙述中带议论,在议论中带叙述; 要学会和善于运用“直接引语”议论,即用领导的、专家的、群众的见解画龙点睛地进行评论。所谓虚实结
合,既要注意使用通俗、具体、形象的语言,又可以有一定的评论色彩。
5. 传播产品
【答案】传播产品是指新闻作品的功能在于传播。具体地说,它是向大众传播新闻的产品。传播是新闻的活力,是新闻生命力的体现,也是新闻得以生存的形式。对报纸来说,一篇新闻报道,记者写出来,只有上报刊登了,也就是说传播出去了,进入了读者市场,它才可能发生作用。如果被压下不发,没有见报,那么它就失去了传播的前提,也就丧失了新闻的生命力。对那些已经进入读者市场的新闻报道来说,有多少读者阅读了这篇稿件,阅读后的反映如何,则决定着这篇稿件传播面的宽窄以及传播力的强弱。新闻报道的接受者是读者,新闻报道的市场在读者,西方新闻学说:“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而流通的。”即读者是买主,办报纸是办给读者看的,新闻报道是写给读者看的。
6. 硬新闻
【答案】硬新闻是指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包括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改变,时局变化,市场行情,股市涨落,银根松紧,疾病流行,天气变化,重大灾难事故等。这类新闻为人们的政治、经济、工作、日常生活的决策提供依据。它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尽可能地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二、简答题
7. 简述人物特写和场景特写各自的取材要领。
【答案】新闻特写是一种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作为新闻特写的两种最主要形式,人物特写和场景特写,在取材上有各自应该遵循的方法和要领:
(1)人物特写的选材范围很广,它与人物通讯以及人物专访中对人物的选择标准是一致的。但这种体裁对所要报道的人物有一个要求,即这个人物的身上最好有一个新闻“突起点”,即某一方面的特征比较鲜明、比较立体,这样才好“截取”出镜头来对其进行细笔勾勒与放大。
(2)场景特写的取材范围决不仅限于重大的新闻事件或者突发性事件,其实有许多日常生活中的小镜头也盎然有趣,不仅人情味浓,而且能够一滴水见太阳般地折射出时代的光彩。因此,要善于从小处着眼,发现平凡中的非凡,才能使场景特写的数量和质量上得到同步提高。
8. 简述严复的近代报刊活动。
【答案】严复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报刊活动家和翻译家,曾经留学英国格林尼次海军大学,回国后受聘于天津水师学堂任教习,历时20年。他的报刊活动可以以1895年康有为“公车上书”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
(1)“公车上书”之前投稿《直报》
甲午海战败后,作为中国海军成员的严复痛心疾首,连续在天津《直报》上发表《论世变之函)), 《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章,猛烈抨击列强的侵略行径,揭露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端,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主张,在当时的思想界有很大影响。
(2)“公车上书”之后创办并主编《国闻报》和《国闻汇编》
《国闻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1897年10月26日,在维新派办报热潮的推动下,严复与北洋学堂总办王修植等人,在天津集资创办了《国闻报》和《国闻汇编》,大力鼓吹变法维新。严复并不赞成维新派倡民权、开议院的主张,属于维新派中的右翼。戊戊政变后,该报借助日商招牌,顶住压力,在堤骑四出的恐怖环境中大胆地揭露事件真相,向读者报道了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殉难的过程,留下了珍贵史料。之后十年间,严复潜心于翻译工作,思想渐趋保守。
《国闻报》的社论大部分出于严复之手,该报尤注重外报选译和新闻采访工作,“以通外情为要务”。在同时出版的旬刊《国闻汇编》上,严复发表了他翻译的《斯宾塞尔劝学篇》和赫青黎《天演论》,在当时起到了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
9. 简述“文似看山不喜平’,在通讯结构中的含义。
【答案】“文似看山不喜平”是指通讯结构跌宕起伏的原则。
跌宕起伏,是指根据受众的阅读心理,在通讯结构的安排中注意形式变化,充分利用纵式结构或横式结构所提供的时空框架,组织出具有美感特征的通讯结构。
之所以人们喜欢看波浪起伏、峰回路转的报道,是因为这种结构充分利用人的好奇心而设置悬疑之处,吊起受众的胃口。从外部形式来看,跌宕起伏原则要求通讯的结构疏密得当,穿插灵活。
(1)疏密得当,是略写和详写合理搭配,略写与详写是叙述中最主要的方法。没有“略写”,任何对过去发生的事实的叙述都不可能,用一页纸写6个月发生的事,甚至用一行字、三言两语写几十年的历史也常见; 而详写常常指细节描写,人物直接引语等,这种写法往往事、景、情同现,易使人“如临其境”“有体验感”,容易感染人,但也比较占用篇幅空间。
(2)穿插灵活,主要指在反映较复杂事件或人物时,材料在纵横结构的框架中叙述时间和空间的灵活变化。如不断变幻叙述中的时序:顺叙、倒叙、插叙; 如时空顺序的穿插、时间叙述中插入画面、空间叙述中又叠进时间链条,时空按照逻辑线索不断穿插和拼接等,这给读者一种全新的步步紧逼的悬念感,促使其阅读全文。
另外,还应有虚实结合,即概括性的介绍和具体事实相结合; 张弛有道,即节奏的快速与舒缓相结合。
10.简述风貌通讯的分类。
【答案】风貌通讯的选材比较广泛。如果按内容划分,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综合报道某个地区、某条战线的今昔变化和新的建设成就。报道地方的新变化和新的建设成就是风貌通讯的重头戏。这种报道在综合性大报上尤其常见。(2)报道某地的风土人情,人的精神面貌。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