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云南大学新闻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通讯感性素材采集的渠道有哪些?
【答案】一般来说,感性素材来源有以下三个渠道:
(1)记者的现场观察
现场材料很多来自记者的悉心观察和记录。是否及时地赶到事发现场,目睹新闻事件或等待新闻事件的发生,取决于记者的现场观察能力,更取决于记者的现场意识。
对于记者来说,对较重大突发性事件的现场采访,是可遇不可求的。能够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赶到事发地点采访的概率是很低的。记者大多只能“闻风而至”。而对于大多数预知事件,如某种特殊天文现象的出现,某些重大活动,如运动会、大型会议等,记者完全有可能在事件发生之前做好充分准各,并及时赶到现场。
还有一种现场观察,是事件发生后的弥补性现场采访。这种采访一般不是预知的事件。记者闻风而至时,已时过境迁。但事件却为广大读者所关心。如果不报道现场情景,会令读者大失所望。例如,车祸发生后看现场; 凶杀惨案过后访惨案现场; 水灾过后再现被冲毁的家园等。对于这种有弥补性质的现场采访,如果注意观察、验证、捕捉事发当时的现场情景,事件过后的遗留痕迹以及及时采访当事人、见证者,同样可以起到“再现”现场的作用,使人产生触景生情、如临其境之感,增强报道的感染力。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记者将科技手段运用到采访中,如用照相机拍摄现场帮助回忆、记忆; 用录音机记录采访对象谈话内容,记录眼见的画面和文字; 或利用摄像机拍下现场及事件过程,然后参照录下的画面写作。这些都使记者增添了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写作时“再现”现场,使作品的可读性增强。
(2)记者的体验式采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体验式采访可以促使记者获得、加深理解和感受,增强记忆。有经验的记者,常常会千方百计地深入社会,接近采访对象,与采访对象共同生活,参与采访对象的工作,在现场访问中体验,在体验中观察记录,所得的不仅是详细的事实、材料,而且有记者因体验而获得的感受,因感受而引起情感的变化,又因情感的变化与事实的融合而达到对客观事物更深刻的认识和对细节材料的敏感捕捉。
(3)记者的访问
记者要得到生动的材料,如果己无现场可访的话,靠访问当事人来获取材料便是必走的途径了。访问不仅要求记者有较强的观察和现场捕捉能力,而且要求记者有较强的交往能力。
在访问中获取感性材料是一项艰巨任务。
①记者与很多人打交道,双方开始都有陌生感,与陌生人谈话很难放开,也难深入;
②访问对象在接受采访时,所做的事已经成为过去,激动的细节已时过境迁,而且很多人并非懂新闻规律,不懂得什么样的材料才是感人的、才是记者需要的。因此,许多采访对象在回答提问时,喜欢概述,泛泛介绍事情梗概,表明自己的态度,至于细节,当时说的话,当时谁在现场,是什么状态等,因为缺少回忆的情景气氛,很少在主动表述之列。而这些恰恰是最好的感性素材。
为了克服这个难点,有些记者常用的方法,就是“触景生情”,即把对象带到曾经历过的地方去采访。写什么事,最好在新闻发生地采访,如采访售票员最好在公共汽车的售票台边上,而采访体操运动员最好在鞍马旁。这在人物访问中特别重要。见证人到了现场,思维记忆都被周围场景激活,细节较容易回忆,情感较容易流露,睹物思人,睹物忆事。有时,一张照片、一幅图画、一个旧物品、一种景色、一个熟人的名字、一段旋律,都可以引起当事人或美好或痛苦或酸或涩的回忆。
2. 事件通讯的特点和写作要求是什么?
【答案】事件通讯的特点和写作要求具体如下:
(1)事件通讯的共同特点
①新闻性与具体性
新闻性是前提,没有新闻性就不必作详细报道; 具体性是基础,不具体就写不出详情经过,展不开故事情节,也就构不成一篇完整的、生动的通讯。
②典型性与重要性
事件越典型,其普遍意义越大; 事件越重要,越能引起广大受众的兴趣。当然,这个要求也不是绝对的。可以有各种事件类型:重大事件、突发事件、一般事件、趣味性事件。但一定要有某种典型性。
③完整性与形象性
事件要完整,以便写出全貌; 有时即使是写一个片断,也要把这个片断翔实完整地反映出来。既然是事件的详尽报道,就要求具有形象性,没有形象很难写得生动和吸引人。
(2)事件通讯写作的具体要求
①以人记事,以事带人
人物通讯是以写人为主,事件通讯是以写事为主。这就是写作着眼点的不同。记者之所以把采访的结果写成一篇事件通讯,是因为事件比较重要、集中、吸引人,而事件中的人物则比较分散,多数为一些群体。
事件通讯既然是以写事为卞,人物就不应该是中心,不能喧宾夺主,以写人代替写事; 而应该通过对事件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的描述,将人物带叙出来。
②故事完整,主线突出有时分头进展有时又交叉在一起,很类似电影的结构力一法:按时间发展的脉络,变幻空间故事。
(3)要写好事件中的人物
人是事件中的主要角色,是事件的行为者、事件的受益者或受害者。尤其通过事件表现出具
有社会意义的主题,几乎都通过事件中的人的活动、人的思想感情、人的命运、人的故事来表现。因此,事件通讯中,人仍然是最活跃、最有表现力的因素,通过对一个个人物言行的描述,可以使通讯具有深厚的内涵。
3. 简述结构通讯的原则。
【答案】构思通讯的过程,是指结构通讯的过程。在结构通讯的过程中,即从抓主题思想入手的结构过程中,既要尊重新闻事实本身的条理性和内在联系,又要尊重受众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以达到好的传播效果。在结构通讯的过程中,以下原则行之有效:
(1)表现事实为本的原则
新闻通讯是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在安排结构时,首先要研究所报道的新闻事实的类型,以清晰表现事实为目的,而不是要事实去服从体裁、结构的需要。如果是一个完整的事件,可考虑用纵式顺叙的结构; 如果是现场材料,可考虑写成新闻特写。
(2)表现主题为本的原则
主题是构思通讯的第一关,也是结构安排的“灵魂”。它是通讯“内在结构”的主线。提炼主题,用事实材料来表现主题,是记者最能发挥创造力的地方。在构思通讯结构时,要围绕主题来理顺全部事实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层次排列,将通讯的“意义性”结构表现得十分集中和鲜明,不可因硬模仿形式上的体裁、结构而打乱内在结构,即“意义结构”的逻辑脉络,使通讯的外部结构形式成为脱离主题的、没有生命的文字堆砌。
(3)简洁清晰原则
所写的每一篇通讯必须对人对事的各种复杂联系进行切割,只挑选出表现主题最有力的材料,这样才能使主题与素材相对简约清晰,易于受众的理解和记忆。而这种切割,又不能对真人真事的本来面目“伤筋动骨”,要符合新闻人物和新闻事实的内在逻辑。因此,在结构通讯时,务必使篇章宁小毋大,防止形神具散,要使主题集中,材料必须精当,以一当十。只有这样,剪裁方可显其清晰、亮丽、简约。
(4)均衡对称原则
“均衡对称”原则是新闻事实内在的逻辑性和整体性在外部结构中的表现。“均衡对称”原则要求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①要有层次意识。在构思时,要讲究每个层次上的清晰和前后层次的排列递进联系,事例的大小要大体相当、编排对称。
②写新闻小故事一般一篇文章一个事例,而写较大的典型则需要几个骨干事例。
③段落、层次之间的材料安排要考虑意义上的互异、互补。
互异,是指段落、层次之间的思想观点和新闻素材要保持某种不同的侧重点以示区别; 互补,是指各层次、段落之间要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所使用的材料不能互不相干,更不能相互矛盾,而应互相联系,互相支撑,层层递进。
④通讯的首尾衬托、互相照应,以突出整篇文章的整体感。
(5)跌宕起伏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