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财经大学土地资源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要说明中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的分类原则和分类体系。
【答案】(1)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现状的特征;
②反映土地利用的地域性;
③充分考虑生产应用性;
④具有一定的科学系统性。
(2)中国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国土资源部在1984年制定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和1989年制订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的“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基础上,2002年制定了城乡统一的《土地分类》。新的土地利用分类采用三级分类体系:一级类设3个,即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二级类设巧个; 三级地类设71个。
2. 试述土地评价的作用。
【答案】土地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土地评价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最客观的依据,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
(2)为估计土地利用和经营好坏服务。通过土地评价,可以对土地经营活动中的投入和产出进行分析,如果产出大于投入,土地经营者就有经济效益,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和评价,就可以知道土地经营效果的大小程度。
(3)为土地交易服务。土地交易一般要求对土地进行估价,而土地评价形成的土地分等定级结果是土地估价的基础资料乃至主要依据。可见,土地分等定级的结果是土地交易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料,同时,也可以为土地使用者选择土地提供指南。甚至,土地估价就是一种特殊的土地评价,即对土地经济价值的评价。
(4)为土地税收服务。土地评价可为土地税收工作提供有用的基础资料。
(5)为土地管理服务。可以使土地资源达到最好的配置,使其开发、利用、保护做到合理、高效、持久,这一切必须依据土地评价的结果。
3. 试述FAO 的土地适宜性等级的分类方法,并说明它与美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分类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1)FAO 的土地适宜性等级的分类方法
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76年推出《土地评价纲要》,其土地自然适宜性分类系统采用土地适宜性纲、土地适宜性级、土地适宜性业级、土地适宜性单元四级分类制。它包括定性的和定量的、
当前的和潜在的适宜性分类,而且对可能选择的每一种土地用途都分别进行分类,如在一地区的某一地块,对农业、畜牧业或林业都适用,那么就要对这3种土地用途的每一种分别进行适宜性分类。
该土地适宜性分类系统是一种解释性分类系统,它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土地利用种类的土地适宜性分类,而且始终保持一定的结构,即具有相同的分类类目,每个类目在应用于不同的土地利用种类时,仍保持它在不同的分类范畴中的基本含义。该系统采用逐级递降的四级分类法:
土地适宜性分类系统
(2)它与美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分类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对上一级评定结果的补充解释。 联系:都是采用逐级评定的方式。采用逐级递降的方式对土地进行评定,下一级的评定结果是
区别:两者的评价目的不同,一个是对土地的利用潜力进行的评价,一个是针对特定的土地利用方案对该方案使用下土地利用的适宜性进行的评价; 因此,在评价时,土地适宜性评价只需考虑该土地对特定土地利用用途的适宜性,而土地潜力评定需要考虑对所有可能的土地利用用途的适宜性。
4. 士地资源保护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案】(1)土地资源保护是通过法律的、行政的和科学技术等手段,保护土地资源小受破坏的工作。土地资源保护的根本措施是植树造林,对己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要坚持因地制宜、合理耕种、保护培养,并要节约用地,要防治土地沙化、盐碱化; 对已开垦的土地,如山地、海涂等必须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做出全面安排和统筹规划,使海涂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2)我国土地资源保护的主要内容
①退化土地,即水土流失的土地、沙漠化的土地、次生盐渍化土地、污染土地的防治及保护; ②对基本农田保护与耕地质量的保护,不仅包括保证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还包括保证基本农田质量不减退。
二、论述题
5. 论述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目的是什么? 怎样利用“3s ”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答案】(1)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目的
进行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研究及其动态监测系统的建立和建设,以便能够及时掌握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的动态信息,揭示它们的变化规律,为土地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利用提供可靠的数据,为国家制定经济建设的重大决策提供土地资源的信息依据。具体地讲,目的有:
①为国家制定经济发展计划、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②寻求达到土地利用最佳整体效益的配置方案,以满足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对土地的需求; ③确定土地持续利用方式,以促进土地资源质量的保持;
④实施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2)利用“3s ”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①遥感技术(RS )有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两种。卫星遥感资料上有空间的宏观性和时间的连续性等特点,其优势在于大面积的动态监测。主要可用于土壤沙化、草原退化、土壤侵蚀、沿第滩涂的开发利用,土地受灾面积等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的监测。航空遥感具有分辨率高、荷载量大、机动灵活的特点,用航空遥感作点状或带状的抽样调查或典型调查,是卫星遥感调查的必要手段。主要可用于耕地增减变化和建设用地扩展的监测,农田防护林体系、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监测等等。
②全球定位系统(GPS )主要用于土地资源调查以及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的土地资源的准确定位。
③地理信息系统(GIS )是在计算机系统的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具有空间特征的地理数据,以提供对地理信息进行规划、管理、决策和研究的专门化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主要是:资源清查、城乡规划、灾害监测、宏观决策以及地籍管理。
6. 在研究和评价区域土地资源时,如何考虑水文地质与地球化学条件?
【答案】对水文地质条件的考察主要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两个方面:
(1)地表水的多少、分布及其季节变化与土地资源的特性及其利用关系密切。
①地表径流的流水作用对地貌类型的形成具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地表径流的差异必然导致地面形态以及沉积物状况的小同;
②地表水的丰缺状况与农业灌溉用水以及干旱、洪涝灾害关系密切;
③地表径流的冲刷作用往往导致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因此在进行土地资源利用规划时,一般应根据地表径流及其流水作用的规律,考虑采取适当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此外,地表水资源状况对城镇建设用地的选址与布局等也具有显著的影响。
(2)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我国十旱和半十旱地区,寻找和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更为重要。
在利用地下水进行灌溉时,必须掌握地下水的水质、水量、分布规律及其与地表水的关系等,做到合理开发利用。要防止盲目开发地下水,以避免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出水量骤减,甚至地面下沉,海水倒灌现象的发生。此外,在我国东部沿海的滨海盐碱土改良时,也必须摸清地下水的水盐动态规律,才能发挥灌溉洗盐的最大效益。
而区域地球化学中由于地理因素或地质因素的影响,会导致某地区的土壤或水源中缺乏或富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