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广告学概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谈谈你对广告传播的特点及其原理的理解。

【答案】广告传播是以盈利为目的,以企业为主体的广告主所进行的有关商品、劳务、观念等方面的广告信息传播。

(1)广告传播的特点有:

①广告传播是有明确目的的传播

无论盈利性广告传播还是非盈利性的公益广告,其传播活动都具有明确的目的。例如盈利性企业追求的是要把企业的信息尽快地传给潜在的目标受众,实现商品销售,提供服务,获得盈利,维持企业生存和发展,其目的性是非常明确的。也正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盈利目的,企业广告主才对广告创意给予高度重视,对广告文案字斟句酌,制定周密的广告传播计划,并要求广告制作要有效准确地传递信息,要求广告上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图表、符号都应该有助于所要传达的讯息。

②广告传播是可以重复的传播

广告信息总是力求所有的目标受众都接收到。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广告而言,广告主总是针对潜在消费者策划传播活动的。广告在第一次刊播以后,不可能被每一个目标受众接受,一次传播到达率是极低的,那就需要第二次再播,第三次再播……同时,广告的反复传播也是为了能对受众产生足够的影响力,从而产生认知、感J 清、态度以至行为力一面的影响,达到广告传播的预期目的。

③广告传播是复合性的传播

广告传播不是通过单一渠道进行的,大多数广告主常常通过多种渠道展开复合性传播。其方法有:

a. 以大众传播媒介为主体,并同其他媒介相配合,即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向分布广泛、人数众多、互不相识的受众进行的信息传播。

b. 以付费的传播为主体与不付费的传播相结合。大众传播媒介需要付费,这是现代广告的基本特点之一。

c. 广告主也可以通过自办媒介物开展广告传播活动,虽然其规模较小,传播有限,但可以针对特定受众进行有效的传播活动,并且费用较低。

④广告传播是对销售信息严格筛选的传播

一个企业、一种商品、一种服务或观念,可以宣传的方面是很多的,有待于传播的信息是大量的,但是广告传播实际所能传播的内容总是十分有限的。

(2)广告传播的基本原理

①广告传播的诱导性原理

广告信息作为外界刺激,作用于受者并引起预期的观念改变和购买行为,这是一个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诱导实现的心理渗透过程。它包括观念的传播、情绪的传播和行为的传播。

②广告传播的二次创造性原理

广告传播是一个完整的创造性过程,这种创造性不仅表现在传播者在广告的设计制作、选择传播途径等力一面,还体现在广告信息的接受者方面。广告信息的接受者会通过再造想像,在接受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发挥创造性。

③广告传播的文化同一性原理

信息在传播中能否被接受或接受到何种程度,决定于双方共同的经验区域的大小。共同的经验区域越大、越广阔,传播就越容易,接受程度就越高。也就是说,广告传播的效果同传受双方的文化状况密切相关。广告传播客观上要求传播者与接受者有共同的文化基础。文化作为潜在的支配者、诱导者时时刻刻促进或制约着广告传播过程的实现及广告效果。

从文化角度来看,广告传播是一种文化活动。要实现有效的传播,广告信息的制作者、传播者与其接受者应具备共同的价值观念、类似的行为模式以及其他文化方面的共同性。这种共同性越多,传播的效果就越佳。

2. 如何利用社会学中“参照群体”的原理对企业、产品或品牌进行广告传播?

【答案】对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所有群体即为参照群体。

(1)在参照群体中,个人期望归属的群体这就是向往群体。如歌星、影星、体育明星、权威人士等,都会对消费者个体产生较大的影响。这正是名人广告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2)名人做广告代言,名人这一参照群体能够展示新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在对某些事物、某些产品的态度和看法等方面对消费者产生影响。参照群体还会形成个人的压力,促使人们的行为趋向一致化,在产品、品牌等的实际选择上发挥作用。

(3)对消费者行为进行分析,要能准确判断出目标消费者的参照群体,从中还要能够发现生活在社会各个阶层的、在不同方面的观念指导者,有重点地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使参照群体能发挥更大的影响。

3. 谈谈你对USP 理论的理解,试举例分析其在广告运作中的作用。

【答案】USP 是近几年营销、广告类刊物的高频词。

(1)在20世纪50年代左右,美国的罗瑟·瑞夫斯提出广告应有“独具特点的销售说辞”(UniqueSellingProposition ,通常被缩写为USP )。他主张广告要把注意力集中于商品的特点及消费者利益之上,强调在广告中要注意商品之间的差异,并选择好消费者最容易接受的特点作为广告主题。

(2)瑞夫斯描述USP 具有三部分的特点:

①必须包含特定的商品效用,即每一个广告都要对消费者提出一个说辞,给予消费者一个明确的利益承诺。

②必须是独特的,唯一的,是其他同类竟争产品不具有或没有宣传过的说辞。

③必须有利于促进销售,即这一说辞一定要强有力,能招来数以百万计的大众。

(3)USP 理论在成功的广告运作中的作用:

①事例:

a. “给你的宝宝一个你孩提时代不曾拥有的东西。一个清爽的屁股。”(帮宝适纸尿裤)

b. “只溶在口,不溶在手。”(M&M巧克力)

c. “在一小时60迈的劳斯莱斯车中,最大的噪声来自于电子钟。”(劳斯莱斯车)

②作用:

a.USP 的差异化和价值功能促进消费者对广告产品提供的独特的具体利益的认知和认同,促进了商品的购买;

b.USP 对广泛的消费者的适应和影响大众性的要求,使消费者对产品独特利益的认同和接受具有了促销的规模效能。。.USP 理论的主要功能是其广告实效性的保证,也是它指导广告实践成功的基本功能保障。

4. 如何认识媒体到达率与接触频率之间的关系?

【答案】既然广告主有各种各样的目标,但同时又面临着预算的限制,所以他们常常要在到达率和接触频率之间寻求均衡。要使人们知道某一产品或品牌,就必须要求一定的到达率,也就是说,要使潜在购买者能接触到讯息。既然目标是使所有的潜在购买者知道新的产品或品牌,所以新品牌或产品需要高到达率。

(1)接触频率是指一个人接触的媒体载具(但不一定接触媒体中的广告)的次数。大多数广告主都同意1:1的接触率是不存在的。因此,虽然你的广告可能己放入某一媒体载具中,但消费者接触到那一载具的事实并不确保你的广告己被看到。结果,媒体计划书中表示的接触频率水平高估了那一广告的实际接触率水平。为了避免这种高估,一些媒体购买者把媒体载具的到达率称为看到广告的机会,而不是它的实际接触。因此,接触数字就用于计算到达率和接触频率水平。但这种妥协不能帮助确定广告在目标受众心目中留下印象所需要达到的接触频率。广告的创作性、接收者的参与程度、噪音和许多其他干扰因素使任何要做出精确确定的企图破灭了。

(2)某一广告可能不仅仅出现在一种媒体载具上,它可能出现在多种载具上,这就导致了重复出现(即接触频率)。如果某则广告在一个电视节目上出现,一次接触的总人数成为非累计到达率。如果广告在两个节目上出现,一次接触的总人数亦称为非累计到达率。如两个节目的到达率都包括了那些两个节目都收看了的人的数量,这种重叠称为累计到达率。非累计到达率和累计到达率都是很重要的。非累计到达率表明潜在的新的接触,而累汁到达率提供了对接触频率的估计。

(3)媒体购买者一般通过数字来了解有多少潜在受众能接触到某一系列的商业广告。将某段时间的节目视听率和家庭接触节目的平均次数结合起来(接触频率)的测量常常被用来作为参考依据,成为总视听率(GRP ),而目标视听率((TRP )则指媒体购买到达的目标受众的人数及相应的次数。与GRP 不同,TRP 不包括覆盖面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