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802经济学二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摘要

一、辨析题

1. 借贷资本的出现使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分割成利息和企业利润。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借贷资本就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借给另一个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在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中,必然形成大量的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在社会资本运动过程中出现大量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的同时,社会上也有一部分资本家因为手中的货币资本不足而需要补充。持有闲置货币资本的资本家贷款给急需货币资本的资本家使用,于是就在资本家之间形成借贷关系。

借贷资本的出现使资本取得了双重的存在,即发生了资本所有权和资本使用权的分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资本除了作为货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外,还具有作为资本来执行职能的功能,也就是生产剩余价值或利润的职能。与此相适应,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所获得的平均利润也相应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对借贷资本家出让资本使用权的报酬,采取了利息的形式; 另一部分归职能资本家所有,采取了企业利润的形式。由于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因此借贷利息实质上是产业工人创造的,由职能资本家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它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2. 劳动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唯一源泉。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劳动具有二重性: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其中,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和自然界才是使用价值的源泉。

(1)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各种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的耗费。抽象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作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在本质上没有差别,只有量的不同。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仃何一个物质的原子。

(2)具体劳动和自然界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具体劳动是指在特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千差万别的劳动。小论在什么社会制度下,人类要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从事各种具体劳动,生产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各式各样的具体劳动,分门别类,形成社会分工。当然,具体劳动也只有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才能创造出使用价值来。所以,具体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自然界和具体劳动一样,是使用价值的源泉。

二、简答题

3. 简述我国目前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答案】(1)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完全封闭式的进口替代战略,改革开放后,逐步探索开放条件下的进口替代战略,随后在20世纪80年代末形成了开放条件下的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相结合的战略,在新世纪之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进一步实现了向出口导向战略的转变。

(2)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的总体要求,以全球眼光、国情意识、战略思维、改革创新精神以及大国责任感,赋予外贸发展战略新的内涵与定位,从着眼于外贸自身发展向内需与外需协调发展转变,从着眼于我国自身发展向促进我国与世界共同发展转变,从巩固大国地位,推进由大到强转变的总体目标,确定后危机时代我国外贸发展新的战略定位。

(3)在发展战略上,从出口导向型向进出口均衡、内外需协调发展战略转变。

①保持货物贸易进出口均衡发展。注重进口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方面积极作用,注重进口在解决国内资源和环境、维护宏观经济均衡、促进国内技术进步、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和改善对外经济关系方面的积极作用。提高资源进口的主导权,降低大宗商品进口的风险。

②注重减少服务贸易逆差,保持服务贸易均衡发展。鼓励重点领域服务出日、有序承接国际服务贸易转移、创造有利于服务贸易发展的国内环境。

③既要注重外需,又要注重内外需协调发展。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向消费、投资、出口“只驾马车”协调拉动经济增长转变。

4. 当代高新技术条件下,资本主义企业组织形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案】在当代高新技术条件下,资本主义企业组织形式发生了如下变化:

(1)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知识经济和网络技术的推动下,企业正在从自上而下实现纵向命令传递和控制的多层级的管理转向减少中间层次的扁平式的结构。删除、减少中间管理层,缩短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的即离,组织结构扁平化不但在技术上可行,而且已在许多企业中实现。在这种企业中,企业员工之间、领导与员工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是通过横向交流和跨级交流来实现的。

(2)企业组织小型化。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与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网络化和多样化要求相适应的是企业规模的小型化。面对市场竞争,许多大公司正在通过分离、剥离或授权的方式使自己的经营实体小型化; 为了提高竞争能力,许多大公司通过企业生产经营的流程再造进行“减肥”,压缩组织层次,砍掉非核心业务,将自己的资源集中到创造较高价值、拥有独特优势的核心业务上; 为了降低成本,大公司通过提高企业的自动化、智能化的水平来减少雇员,通过建立战略联盟或业务外包来降低自己的投入和减少涉足的领域。在未来经济中,与拥有多层级、多功能、涉及多领域的大企业相比,规模小的、专业化高的小企业反而有竞争力。

(3)虚拟企业的出现。虚拟企业是指某一企业或若干企业以一种或多种的优势资源为核心,为实现特定的企业目标,仅保留企业中最关键的功能和职能部门,而将其他的功能和职能虚设,

实现资源的最佳组合而建立起来的企业组织。

5. 剩余价值生产包括哪两种基本生产方法?

【答案】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就越长,资本家从下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此外,资本家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来榨取剩余价值。提高劳动强度,意味着工人在同样工作日时间内支出了更多的劳动量,实际上等于延长了工作日。这是一种延长工作日时间的隐蔽的形式。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关键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劳动力价值由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构成,因而就需要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及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首先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为了获取超额剩余价值,各个资本家进行激烈的竟争,争相采用新技术。当先进的生产技术普及以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下降,劳动力价值随之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 而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相互关系

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基础。因为只有把工作日绝对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外,才能无偿产生剩余价值。

②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又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因为只有在工作日已分割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基础上,资本家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

③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起着不同作用。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由于生产技术发展较慢,资本家主要依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剥削工人。后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技术不断发展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工人阶级为缩短下作日的斗争日益强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就逐渐成为主要的剥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