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自杀论》
【答案】《自杀论》是涂尔干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同时也是涂尔干运用他自己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一书中所阐释的科学研究方法来研究一个具有重要道德意涵的社会问题的典型范例,涂尔十对社会现实的道德关怀和他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科学主张在这本书中得到了近乎完美的结合。在该书中他通过对自杀现象的分析来说明社会现象与社会整合之间的关系。涂尔干讨论了甲种自杀类型。第一是利他性自杀,即牺牲个人而维护社会和群体的共同原则或共同利益。第二是利己性自杀,利己性自杀是对个体地位和价值过分强调、在社会现实中又难以兑现的条件下发生的。第三是失范性自杀。当人们在动荡不安中失去某些原有道德观念或价值原则支持,很多意想之外的事情不断地在现实中发生,并且个人在原有观念系统中形成的选择受挫时,失范性自杀就会较多出现。涂尔十在机械社会向有机社会的进化过程中,在个人地位、利益同社会整合力度强弱的矛盾关系中,展开自杀问题的研究。研究自杀现象是研究社会整合和社会团结问题的一种具体层面,根本目的是要揭示怎样才能获得一种稳定而健康的社会团结。
2. 镜中我(库利)
【答案】他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他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二个阶段:①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②在做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③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人格。库利非常形象地
,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将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
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3. 性别角色
【答案】性别角色概念来源于社会学中的社会角色理论。它是指社会针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制定的、足以确定其身份与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的模式。它是社会赋予女人或男人的不同的行为期望与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与作为女性或作为男性相联系的一整套规范系统和机制,使得个人在其中习得“男”或“女”的性别身份和性别特征,接受性别规训,表现出与社会规范要求相一致的男性或女性的性别特征。
4. 阶层性贫困
【答案】阶层性贫困是指在相同的制度安排下,在大约均质的空间区域或行政区划内,某些群体、家庭或个人,由于身体素质较差、文化程度不高、家庭劳动力少、生产资料不足、缺少社
会关系等原因,而导致竞争生活资源的能力较差,从而陷于贫困状态。
5. 城市建设
【答案】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的、持续的社会工程、主要是指在经济增长和政府改革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建设和政策引导,发展社会事业,改善社会治理,增进社会融合,保障社会的可持续性,从而全面提升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福利水平,实现社会和谐和永续发展。
6. 不遵从越轨
【答案】不遵从越轨(nonconforming deviant)与反常越轨不同。不遵从越轨者相信规则是坏的,以至于有必要通过蓄意和集体的违反它而向它进行道义上的挑战。同希望隐瞒其行为的反常越轨者不同,不遵从越轨者吸引人们对其行为的注意。他们的目标不是个人得失而是改变规则。
7. 舒茨(Aifred Schutz)
【答案】舒茨是美国社会学家,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创始人。经典著作《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他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把“社会世界”与“自然世界”等同和按照自然科学模式研究社会现象及其过程的做法。他关注社会学研究中的主观因素,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不是实证主义所
,而是社会事实的意义。他主张社会学应置身于生活世界中,对互为主体性的人说的“社会事实”
们的微观互动过程进行研究,认识社会的结构、变化和性质。故他也把自己的现象学社会学称为“生活世界构成的现象学”。
8. 差序格局
【答案】差序格局一词是费孝通老先生提出的,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涟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差序格局”深刻地概括了传统中国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极宫学术活力,因此引发了当代社会学家们的热烈讨论。
9. 社会流动
【答案】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由于社会关系空间与地理空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一般把人们在地理空间的流动也归于社会流动。从个人角度看,广义的社会流动是个人社会地位结构的改变。狭义的社会流动指人的职业地位的改变。
10.“二元”社会结构
【答案】“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这种“二元社会”既表现为社会性质上的差别,又表现为发展水平上的差别。这种“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与“早发”国家和“后发”国家不同的现代化起点和过程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发展中国家,“二元”社会结构不仅存在于经济方面,而且也渗透到社会政治、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
二、论述题
11.试论社会越轨与社会越轨的控制。
【答案】(1)社会越轨的含义
社会越轨又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社会越轨是社会控制的主要对象。
(2)对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种解释:生物学解释、心理学解释和社会学解释。
①生物学解释,即把人类生物、生理方面的特征作为社会越轨的原因,因此这种解释又称体质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社会越轨是由于人的体质中的生理缺陷造成的。代表理论有体态理论和染色体理论。
②心理学解释,即从人们心理方面寻找社会越轨的原因,其中以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代表。该理论认为,人的人格由三部分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应该有一个协调、平衡的关系。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是人格中的超我和自我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破坏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使本我得不到应有的控制,从而导致个人越轨行为。但是,如果超我过分发展,也会导致社会越轨,因为严重的、无时不在的犯罪感也会使一个本来正常的人做出不正常的行为来。
③从社会学的角度解释社会越轨产生原因的理论主要有:社会失范理论、文化冲突理论、亚文化群理论。这些理论的共同特征是不赞成从生物学因素和心理学因素去寻求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而主张从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中研究社会越轨产生的社会原因。
(3)社会越轨的控制
社会越轨,作为一种违反社会规范的社会行为,是社会控制的主要对象。但是,社会越轨有消极性、积极性和中性三种不同的性质,对这三种性质的社会越轨要做具体分析,做不同程度的控制。
①消极性社会越轨是一种对社会共同生活和社会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的越轨行为,这种社会越轨破坏社会运行的正常秩序,侵害社会有机体,是要严格加以控制的,要将这类社会越轨限制在不足以危害社会良性运行的范围内。
②积极性社会越轨是一种对社会发展起积极进步作用的越轨行为,这种社会越轨是打破因循守旧、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虽然社会控制对这类社会越轨也有制约作用,但社会可以通过社会宣传、舆论导向等手段,倡导这类社会越轨,如鼓励破除阻滞社会发展的陈规陋习等等。这类社会越轨较多地出现在社会转型或社会革命时期。
③中性社会越轨是一种对社会共同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十分明显的、介于消极与积极之间的越轨行为,这类社会越轨多出现于口常社会生活之中,如赶时髦、追求新潮等等。由此可见,对不同性质的社会越轨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社会控制维系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的功能。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