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长春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艺术概论(同等学力及跨学科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师造化”理论
【答案】“师造化”理论是中国美学史上强调艺术与现实关系的理论代表。它明确现实是艺术的根源,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如隋代姚最在《续画品》中提出“心师造化”,唐代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师造化”理论在坚持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唯物论基础上,并不否认“心”的作用,不排除主观情感意志的融入。它从本质上讲不是再现模仿,而是更重视主体的抒情与表现,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
2. 纪实主义摄影
【答案】纪实主义摄影是摄影艺术中一个重要的流派。该流派从照相机能真实还原客观事物形貌的特点出发,强调摄影的纪实性,注重直接而逼真地再现客观现实生活,崇尚质朴无华的艺术风格。
3. 西方现代派艺术
【答案】西方现代派艺术是萌芽于19世纪中期,产生于19世纪末叶的艺术流派。西方现代派艺术不是一个单一的艺术流派,而是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存在主义等数量繁多的西方文艺流派的总称,几乎遍及艺术的各个种类和体裁。总体上讲,西方现代派艺术的思想根源是各种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潮。它在内容上大多表现西方现代社会的深刻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反映出危机社会中人的异化; 形式上大多标新立异,追求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艺术的表现能力,扩大了艺术的表现空间。
4. 艺术美
【答案】艺术美是指经过艺术创造实践,把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美加以概括和提炼,集中地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美。艺术美是艺术创造的人类审美活动的结晶,是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集中、更典型。艺术美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不仅要反映社会和自然的美,而且要显示艺术家自我心灵的美。艺术美虽然源于生活,但并不等于生活,它是艺术家的独特创造,是具有一定社会内容的感情形象。
5. 艺术语言
【答案】艺术语言指艺术作品中起到表情达意作用的物质表现手段或符号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呈现方式。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由一定物质材料或符号体系构成,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有的美学特征和艺术特征。艺术语言还具有两个重要功能:一是塑造艺术
形象、传达艺术内容; 二是审美的功能。高质量、高水平的艺术语言具有准确、鲜明、生动、丰富、新颖等特点。
6. 审美期待
【答案】审美期待是艺术鉴赏的准备阶段。接受主体在欣赏之前和欣赏过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示,它使接受者具有期待视野,并希望在欣赏艺术作品过程中得到满足。审美期待是接受者进行艺术鉴赏的心理前提,它影响着接受者与艺术作品的交融互动,影响着再创造的积极发挥,影响着艺术鉴赏的现实展开。
7. 互动性
【答案】互动性是指社会交往活动,主要是人的心理交感和行为交往过程。德国社会学家G . 齐美尔在其于1908年所著的《社会学》一书中最早使用“社会互动”一词。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米德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人类心智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形成和社会组织与制度的建立是社会互动的主要过程,也是社会互动产生的主要条件。互动的类型主要有:①语言的互动与非语言的互动; ②正式的、有组织的互动与非正式的、无组织的互动:③传统的、习惯方式的互动与现代的、创新方式的互动等。
8. 形象性
【答案】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哲学、社会科学总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各个具体艺术门类,因为它们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的不同而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雕塑、绘画、电影、戏剧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而音乐、文学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则必须通过音响、语言文字等媒介才能间接地感受到。但无论怎样,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形象。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二、简答题
9. 简述艺术与技术的关系。
【答案】艺术需要技术的支持,又在技术的基础上表现着思维与情感。而技术则是功能与理性的良好表述,它的不断更新又为艺术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多样性。以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为例,艺术与技术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1)技术与艺术是相辅相成的
在影视中,技术的基础性支持使得艺术的表现成为可能; 艺术的指导性为技术提出新的要求与发展方向。虽然最初人们发明能够记录影像的工具只是为了纪实与传播,但是,随着人们对美的追求标准的不断提高,艺术应运而生。艺术诞生之后,便有了艺术的思维与创造方式。人们运用这些方式创造出思维的成果,之后便又需要技术去实现它。二者相互促进,交替成长。
①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对电影艺术的积极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其中,数字图像处理技术逐渐成为影视特技、数字电影的基础和发展动力。数字电影著作技术由于其高效、丰富、快捷、无损、廉价等特点在国际上得到了空前高速的发展。传统电影也争相运用新的数字技术面向数字电影发展着。作为世界电影制作的前沿,好莱坞在数字图像技术的应用能力也是在世界前列的。正是数字技术拥有着传统技术不可能拥有的能力和优势,现在它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影视制作的标准。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特效不再是后期剪辑中的一个补充,而是渗入到电影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方面。作为计算机图形学在电影中的运用,数字特效不仅为好莱坞电影带来了划时代的发展,也为它带来全球无数的票房。
②电影艺术对技术的积极影响
电影艺术特别是表现未来题材的电影如科幻片,以及大量呈现虚幻想象场景的浪漫主义电影都有意无意的刺激了技术的进步。人们受到艺术的思维和创造方式的启发,会出现新的技术思维甚至技术成果。比如《星球大战》、《变形金刚》、《黑客帝国》等电影都呈现了当今还未出现过的技术手段和科技成就,受到电影的启发,科学家正努力实现太空技术,工程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2)技术与艺术并不对立,只是具有阶段主导性
①技术与艺术的主导性是交替进行的
电影发明之初的作品是纯技术的体现,毫无艺术性可言。像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画面展示的只是一辆火车由远而近,朝着观众开过来,越来越近,害怕被火车头撞到的观众惊恐地从座位上站起来逃到旁边。这一时期,观众对于这一新事物的接受首先是从技术上对它的认可,还达不到艺术的高度。放映者带给观众的是真实事物的再现影像,观众也只是以看待真实事物以另一种形势再现的眼光去欣赏它。可以说,早期电影人对于电影还只是停留在技术崇拜的阶段。当技术日趋成熟,比如今天,人们已经能够通过各种手法实现复杂的特技,甚至全部用虚拟场景与虚拟人物,当技术越接近成熟,人们站在技术的高台上,思考更多的就小再是纯技术的变革,而是发掘更高的艺术价值,并且让技术去支撑它,将之完美地表现出来。这方面比较成功的例子有《西蒙妮》。
②技术与艺术的主导性不同,从而会影响电影的质量
同时期的电影《秋菊打官司》的精神张扬,《十七岁的单车》的发人深省,《ET 外星人》的感人肺腑与《星球大战》的画面壮观而思想主题贫乏形成鲜明对比。与不用或很少用特技的以上几部电影相比,《星球大战》第三部《西斯的复仇》虽然从头到尾被特技包装起来,但是,观众看完之后脑海中能够留下的只有激光、星球、庞大的地面建筑,唯一缺乏的是被感动的感觉,而这才是一部电影的灵魂所在。在复杂华丽特技的精心包装之下,影片的艺术价值并没有随之提高,人们甚至可以说,是华丽的技术掩盖了艺术的光芒。在这样一个阶段,技术是占主导地位的。
综上所述,影视艺术方面的革命首先来自于技术上的突破。而一旦在技术突破后、更新的技术突破未来临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对新技术的新鲜感会逐渐消逝,这时主要的注意力便自然地转向艺术上的追求,直至更新的技术带来新的冲击,周而复始。艺术与技术从来不是截然分开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