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808中国文学史(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谈谈五四与郭沫若的诗歌。

【答案】五四与郭沫若的诗歌间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1)五四为郭沫若的诗歌提供了有利的时代背景

“五四”文学革命在创作实践上是以新诗的创作为突破口,而新诗运动则从诗形式上的解放入手。

①五四时期的诗歌理论

以胡适为代表的“五四”新诗运动提出了“作诗如作文”的主张,其包括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 二是以白话写诗,实行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两个方面的散文化。

②五四时期的创作实际

新诗主要发表在《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学灯》《觉悟》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上。第一批白话诗人如胡适、刘半农、周作人、沈尹默、俞平伯等都是新文化运动的骨干,说明了新诗与“五四”思想革命的密切联系。理论的提出与创作的繁荣为郭沫若诗歌创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作品参照。

(2)郭沫若的诗歌顺应了五四的时代精神

郭沫若在现代文学史上是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他是使新诗的翅膀飞腾起来的第一人。他的第一本诗集《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以崭新的内容与形式,开一代诗风,堪称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女神》的成功在于时代的需要与诗人创作个性的统一。诗的抒情本质的强调,以及诗歌个性化的问题的提出,标志着对诗歌艺术认识的深化。

①《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体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自我形象《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首先是“开辟鸿荒的大我”,是“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自我形象。为时代再造的中华民族的崭新形象在《女神》中第一次得到充分的艺术表现。人的自我价值得到肯定,人的尊严得到尊重,人的创造力得到承认。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第一次。《女神》的魅力及其不可重复性,正是在于它所达到的民族精神及作家写作的自由状态。

②《女神》在想像方式上具有想落天外的奇特想像

《女神》的艺术想像与形象体系建筑在泛神论的思想基础上。泛神论思想使诗人思绪飞腾,产生了《女神》式的奇特想像:大自然被充分地人化,地球成了有生命的母体,人与自然合二为一。从泛神论思想出发,诗人把宇宙世界看作是一个不断进化、更新的过程。

③《女神》创造了自由诗的形式

《女神》大胆借鉴西方近代自由体诗,做到形式自由奔放,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这种自由体格式不拘,诗节不限,字数不定,音节自然,一切服从感情的倾泻。《女神》创造了自由诗的形式。就《女神》总体看,她的形式是自由的。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类外在格律相对严谨,押韵、诗节、诗行大体整齐,如《晨兴》。另一类则是情绪自然消长的内在韵律与某种程度的外在韵律相结合,使得诗在自由变动中取得某种程度的整齐与和谐,如《天狗》中为了表达自我超越的急切之情,连续用多个“我奔跑”。

④《女神》显示出一种火山喷发式的激情和狂飙突进般的气概

《女神》整个诗集贯通着蔑视一切、荡涤一切、创造一切的磅礴气势和力度。诗作的艺术技法与精巧在当时并不是最出色的,但其气势的锐不可当是当时任何一位诗人或诗作都难以企及的。如《晨安》这首诗中,没有镇密精细的结构,甚至也没什么技巧可言,只是向广裹的宇宙豪迈奔放、一气贯通地写下了27个“晨安”! 像这样在整首诗中把27个“晨安”简单排列开来,以前从没人写过,确切地说也没有人想到诗是可以这样写的,喊出了诗人肺腑的情感,喊出了读者的强烈共鸣,喊出了时代的回音。而那个敢于吞下宇宙和一切的天狗,不只是想像和夸张的奇特,而是诗人敢于这样想像的胆魄。正是这种胆魄使诗人能够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处,从大处着眼,与大自然对话,与整个宇宙对话,也使诗作具有了排山倒海的气势。

2. 评价1930年代对“闲适小品”的论争。

【答案】20世纪30年代小品文论争围绕“闲适话语”展开。五册事件后,鲁迅与现代评论派自由知识分子徐志摩、陈西澄等在《闲话》展开笔战。提倡“闲适”话语的一方,是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论语派。论争的另一方则是以鲁迅、瞿秋白为代表反对“幽默”、“闲适”小品文的太白派。1930年代对“闲适小品“的论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周作人等对闲适小品的推崇与实践

在现代文学史中,第一个提倡“闲适”的是周作人。他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公开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明末公安派性灵文学的继承。从周作人开始,人们所熟悉的对悠闲生活的渴望和对知识及文化的即兴化的表述为风格标记的“闲适”散文就在整个新文学话语中居于重要位置。而在30年代对周说提出最有力的支持的是林语堂。林语堂小品文理论中的核心命题就是“文学是自我表现”,“文学为人生的”。

(2)鲁迅等人对“闲适”态度的批判

以周、林为代表的论语派的文学主张,受到以鲁迅为主的左翼阵营的反对与批评,而批评的焦点就是周、林等人对生活、文学所提倡的一种“闲适”态度。他们以《太白》等刊物为主要阵地,展开了对闲适小品的批判。左翼作家们认为论语派的闲适文学脱离了社会的斗争,其实质是“靠着低诉或微吟,将粗犷的人心,磨得渐渐的平滑”。林语堂曾在多篇文章中强调“闲适”的重要性,在《论小品文的笔调》中,他认为小品文的笔调就是“闲适笔调”。论语派作家首先为小品文正名,认为在正统文学观念中它无法占据一席之地是文学的功利心使然。

(3)周作人等侧重融入生命体验

以周作人为代表创作的闲适散文往往也在看似不经意的闲话中,包含有更深的内涵,他们的“闲适”散文多半是“闲”而不“适”。周作人等人那种“闲适”中略带“忧患”的现象几乎是中国传统文人的惯性:他们崇尚向往“闲适”,但内心却仍无法真正超脱于社会现实之外,在闲适的美学追求背后,仍然蕴含着生命的感Ag 和人生的体验。

(4)鲁迅等侧重参与社会政治

鲁迅的匕首投枪派与闲适派尽管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大散文流派,但两者的冲突更多在社会政治作用方面,对艺术本身,他们却有很多共通的见识。他们对中国新文学的认识有很多一致的地方,而且都为创建中国新文学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各自都有不可代替的历史地位。

总之,“闲适”话语从不是消费的产品,也不是优雅的文人消遣之品,而是中国现代文学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是知识分子的启蒙欲望和“代言”欲望的一种表征。“闲适”话语拓展了作家情感表现的新领域,更适合将对人生的感悟、对生活的逸趣、对琐事的随想等尽情抒写,更好地将文人雅士的贵族化趣味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来。

3. 怎样看待《故事新编》里的“油滑”?

【答案】《故事新编》是鲁迅的第三本小说集,在取材和写法上不同于《呐喊》和《仿徨》,鲁迅自己认为,这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总集。《故事新编》艺术特色的一个突出特点,便是采用油滑的手段,为借古讽今服务,从而使讽刺的艺术功能更加丰富。正确看待《故事新编》里的“油滑”,就必须从正确对待它的利弊入手。

(1)从“油滑”有利的方面看

①“油滑”对人物刻画有利

a. “油滑”对“坏种”性格的刻圈方面。如《采薇))里小穷奇,一边对伯夷叔齐施行搜身,一边还大谈“海派会‘剥猪锣’,我们是文明人,不干这些玩意儿的”,暴露出现代洋场恶少的嘴脸。

b. “油滑”能从侧面烘托出正面人物的性格特点。如通过古衣冠的小丈夫,读者可以看到女蜗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可贵的思想品格。通过对曹公子的言行描绘,能反衬墨子求实、机智的性格特点。

②“油滑”能突出针贬现实的主题,加强了作品的战斗性和政治意义

《理水》中正反人物的对比,有助于表现“一方面是庄严的工作,另一方面却是荒淫和无耻”的思想内容,对当时的现实进行丁有力的干预。鲁迅在对现实进行干预的同时,也塑造犷典型的人物形象。

(2)从“油滑”不利的方面看

《故事新编》中的“油滑”影响乃至破坏了作品的艺术的完整。《不周山》主要描写了女蜗创造人类和炼石补天的神话,气势雄浑,画面非常优美,而当中却穿插了古衣冠的小丈夫,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