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之《新闻采访学》考研内部圈定必考题5

  摘要

一、简答题

1. 哪些情况不宜用电话采访?

【答案】记者的采访行为可分为直接采访和间接采访,电话采访就是间接采访最常用的一种。电话采访是运用语音讯号同被采访对象进行沟通的,缺少对被采访对象形象的了解和被采访对象所处环境的把握,因而有些情况是不宜使用电话采访的。

(1)记者与采访对象完全不认识,采访对象所反映的事实是真是假就很难确定。在这种情况下,若仅仅按照对方电话中的谈话来写报道,就很容易出现失真的报道。

(2)深层采访不宜用电话采访。因为记者没到现场,不能亲眼目睹,不能亲身感受现场的气氛,就不能综合地立体地思考问题,也就不可能写出有深度的报道。

(3)揭露性新闻、负面新闻不宜用电话采访。因为这类报道一般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经济利益、名誉权等间题,一旦出现误差将可能承担法律后果,因此应该采用史能保障真实性的直接采访。

(4)需要长时间采访的,以及同时采访多人的情形,不宜用电话采访。

总之,电话采访是一种新型的采访手段,有它的长处也有它的弊端。记者应尽可能多地掌握方方面面的电话号码,以便需要时及时利用,但也不要盲目去使用。

2. 新闻采访为什么要强调深入群众、深入实际?

【答案】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是我国记者采访的工作路线的另一重要方面。

Cl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既是党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报道人民群众的创造与要求,反映瞬息万变的社会现实,表达、引导舆论,指导工作实际,是我们新闻工作的又一大任务。而要完成这一光荣使命,新闻采访就非要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不可。否则,便无法了解到群众中的各种情况与呼声,无法了解到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新动向、新问题。

(2)坚持新闻采访必须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也是我们党开展工作的根本路线一一群众路线在采访活动中的具体体现。“群众路线”,就是我们的工作一方面是做从群众中来的工作,一方面是做到群众中去的工作。全党的工作,包括新闻采访工作,都应是这样。

(3)新闻采访必须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还直接关系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的问题。关系到记者的新闻生命、新闻报道的生命力的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世界历史前进的动力。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同时也创造新闻。离开了人民群众,离开了社会生活,新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便是马克思主义

第 1 页,共 6 页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