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435保险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资本的黄金律水平
【答案】资木的黄金律水平是指稳定状态人均消费最大化所对应的人均资本水平,由经济学家费尔普斯于1961年提出。他认为如果一个经济的发展目标是使稳态人均消费最大化,那么在技术和劳动增长率固定不变时,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用方程表示为:
上述结论可以用图来加以论证。如图所示,应选择k*,这时稳态的人均消费等于线段
率为n ,而曲线f (k )在k*处的斜率为,故有。
的长度。可以看出,在k*处,曲线f (k )的切线的斜率与直线nk 的斜率应相等,由于直线nk 的斜
图 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律
黄金分割律具有如下两个性质:①在稳态时如果一个经济中人均资本量多于其黄金律的水平,则可以通过消费掉一部分资本使平均每个人的资本下降到黄金律的水平,就能够提高人均消费水平; ②如果一个经济拥有的人均资本少于黄金律的数量,则该经济提高人均消费的途径是在目前缩减消费,增加储蓄,直到人均资本达到黄金律的水平。
2. 借款约束
【答案】借款约束是指一些消费者在需要借贷来满足现期消费使一生消费平滑时,存在一些
制约因素,使得消费者的现期消费不能大于现期收入。借款约束可以表示为。在存在借贷约束时,消费者选择的现期和未来的消费组合就必须既满足时际预算约束,又满足借贷约束。
3. 通货膨胀税
【答案】通货膨胀税指政府以通货膨胀政策代替增税,从通货膨胀中获得的收益。当政府进行货币化融资,即为扩大政府支出、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货币时,将引起通货膨胀。公众为抵消通货膨胀的影响、保持自己所持有的货币余额的实际价值不变,就需要把一部分收入用于增加自己的名义货币余额的持有量。公众的这部分收入就不能用于消费支出。这等于公众将这部分减少的消费支出支付给了发行货币的政府。这就无形中向政府缴纳了一种隐蔽的税。所以,通货膨胀税是在通货膨胀条件下货币持有者为保持实际货币余额不变而遭受的损失。通货膨胀税的计算公式是:
式中,I 代表通货膨胀税,P 代表价格水平,P -1代表上期价格水平,
M 代表名义货币余额,代表实际货币余额,上期价格水平之差,
通货膨胀税等于通货膨胀率与实际货币余额的乘积。
4. 存款准备金
【答案】银行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货币,称为存款准备金。按照一个固
,这个固定比例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定比例上交给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R D )
率(r d ),
5. 节俭悖论
【答案】传统的观点认为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但是凯恩斯却提出了与之相矛盾的观点。根据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国民产出由包含消费支出的总需求决定,也就是说,消费支出的增加会引起国民产出的增加,消费支出的减少会引起国民产出的减少,即消费变动与国民产出变动呈正向变动关系。同时由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知道消费与储蓄具有互补关系,因而可得出储蓄变动与国民产出变动呈反向变动关系。也就是说,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产出,使国家经济衰退,对十社会来讲是恶的; 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产出,使经济繁荣,对十社会来讲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俭悖论”。
。 代表本期价格水平与代表通货膨胀率。该式表明,
二、简答题
6. 什么是补偿性财政政策,为什么这种财政政策被称为斟酌使用或权衡性财政政策?
【答案】(1)西方经济学者尤其是凯恩斯主义者认为,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应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政策措施,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例如,当认为总需求水平很低,即出现经济哀退时,政府应通过减税,增加政府支出或双管齐下
以刺激需求; 反之,当认为总需求过旺、经济过热,即出现通胀时,政府应增加税收或削减支出以抑制总需求和通胀。前者就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后者就是紧缩性财政政策。这种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被称为补偿性财政政策。
(2)究竟何时要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何时要使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应由政府对经济形势加以分析和权衡,斟酌使用。因此,这种补偿性财政政策就被称为斟酌使用或权衡性财政政策,也就是凯恩斯主义的“相机抉择”的需求管理政策。
7. 怎样理解凯恩斯的“有效需求”概念? 假如某一年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同时存在着失业,国民收入和就业将发生什么变化? 凯恩斯认为应采取何种对策?
【答案】(1)有效需求理论是凯恩斯理论的基石。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是社会上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产品供给价格指的是导致企业愿意雇用相应数量工人生产一定数量产品时所必须获得的收益,这个收益正好等于生产这些产品所必需的生产要素的成本加上预期的利润,社会上所有产品供给价格之和即总供给价格; 需求价格是指企业预期社会上人们用来购买其产品的价格,总需求价格是全部企业预期社会上人们愿意用来购买全部商品的价格的总和。
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都随就业量增加而增加。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说明在一定就业量下产品的预期收益将大于诱致这一就业量所必需的收益水平,这时企业有利可图,因而会扩大生产,增加就业; 相反,则会缩减生产,减少就业量。只有当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相等时,企业才获得最大预期利润,扩大生产将使得收益抵不上成本,缩小生产将无法获得最大收益,因而企业生产既不扩大,也不缩小,达到均衡状态,这时的总需求水平就是有效需求。
(2)假定某一年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同时存在着失业,表明有效需求不足,于是失业率就会上升,国民收入水平就会下降。凯恩斯认为,这时就需要由政府出面用膨胀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如增加政府支出或降低税收)或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对经济加以干预,以降低失业率,提高国民收入水平。
8. 说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占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区别。
【答案】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也称为新经济增长理论,是继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之后的又一经济增长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与90年代初期,代表人物有罗默、卢卡斯和阿罗等经济学家。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索洛提出的,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与整个60年代。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区别有以下二个:
(1)假设条件不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假设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则假设资本边际收益不变。这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关键区别。另外,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假设技术是外生的,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则认为技术和资本一样,是“内生”的。
(2)储蓄率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在索洛模型中,储蓄引起暂时增长,但资本收益递减最终迫使经济达到稳定状态,在这一稳定状态下经济增长只取决于外生技术进步。相反,在内生增长模型中,储蓄和投资可以导致经济持续增长。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