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437社会工作实务[专业硕士]之社会工作概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老年个案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案】由于老年群体有着与其他群体不同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因此老年个案工作除了要遵循一般个案工作的方法与原则外,还有它自身独特的原则和要求。这些原则大致如下:
(1)从价值观上尊敬并接受老人。只有从观念上接纳并尊敬老人,相信他们有能力改变自己的生活,我们才会有信心去帮助老人改变的生存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他们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2)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能否与老年案主建立起相互信赖的关系,是老年个案工作能否得以进行下去的保证。只有那些与老人案主接触时,持不批判态度并给予案主积极支持的辅导员,才可望与案主建立信赖关系。
(3)有耐心、多鼓励。老年人有多种多样的性格类型,要求辅导员要有耐心,多鼓励案主,对于他们取得的任何一点改变都应及时地给予称赞,以促进他们自信心的建立。
(4)让老年案主自我选择、自我决定。我们不仅要相信老年案主有能力作出决定,而且应积极鼓励老年案主参与计划的制定与策略的选择。让案主参与决定的过程,能使案主在实施决定的过程中更具积极性和主动性。
(5)个别化的原则。每一个老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他们自身的个性和特点,我们切记不可用某一固定的模式去套他们的生活。
2.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实务有何指导意义?
【答案】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实务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
(1)社会撤离理论
社会撤离理论认为,超过一定年龄,人的能力会不可避免地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老年人因活动能力的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希望摆脱要求他们具有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社会期待,愿意扮演比较次要的社会角色,自愿地脱离社会。
尽管社会撤离理论不乏其合理之处,但其理论前提(假设所有老年人都愿意脱离社会)是不成立的,一也被大多数社会工作者所反对,理由如下:
①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普遍改善,老年人预期寿命普遍延长,如何保持他们退体后的活动水平己成为各国老年社会工作者正在认真思考的问题。
②无法证明老年人退出有用的社会角色必定对社会有利。
③社会撤离理论忽视了个性在一个人适应衰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认为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能适应社会。活动理论主张老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色取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的角色,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
活动理论提出的基本观点为大多数老年社会工作者所肯定。在老年社会工作者看来,社会不仅在态度上应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社会活动,而且应努力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提供条件。
(3)连续性理论
连续性理论认为,不论是年轻还是年老,人们都有着不同的个性和生活方式,而个性在适应衰老时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连续性理论看来,如果一个人在老年时仍能保持中年时代的个性和生活方式,那么他(她)便会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因此,每个人不用去适应共同的规范,而是应该根据自己的个性来规定标准,这是老年人对生活感到满意的基础。
尽管连续性理论看到了个性在人们适应衰老时所起的重要作用,但过分强调连续性又难免对老年人产生误导。事实上,对生活满意度高的老人常是那些没有拘泥于某种固定生活模式、能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其生活方式的人。
(4)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又被称作象征互动理论。此理论认为,人们是在他们的社会环境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他们的自我概念的。这一理论强调人们赋予符号的那些意义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
从符号互动理论又派生出了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①社会损害理论是指,有时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会被他人视为病兆而作出过分的反应,从而对老人的自我认知带来损害。
②社会重建理论则意在改变老年人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帮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社会重建理论的基本模式是:
a. 第一阶段:让老人了解到社会上现存的对老年人之偏见及错误观念。
b. 第二阶段:改善老年人的客观环境,通过提倡政府资助的服务来解决老年人的住房、医疗、贫困等问题。
c. 第三阶段:鼓励老人的自我计划、自我决定,增强老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5)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以行为心理学和功利主义经济学为其理论依据,认为社会互动是一种双方交换的行为,在交换过程中双方都考虑各自的利益,在社会交换理论看来,人们是通过掌握物质则富、能力、成就、健康、美丽等社会认可的权力资源来确认自己的社会地位的。由于老年人缺乏可供交换的资源,所以他们在社会中只能扮演屈从和依赖的角色。
社会交换理论提出,发展与老年人有关的政策和社会服务的原则就是力求最大限度地增加老年人的权力资源,以保持老年人在社会互动中的互惠性、活动性和独立性。
3. 社会工作专业中的教育与训练。
【答案】教育主要是指知识的传授、信念的确立和个性的养成。训练则是指在教育者指导下,学生通过练习而达到熟练运用实践技能和技巧的过程。
(1)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取向社会工作专业要求社会工作者不仅要有深厚的知识基础,还要有熟练的实践技能。这就注定了社会工作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和训练两种取向。
(2)不同教育层次对教育和训练的不同要求
一般来说,教育层次高的,其教育目标就更偏重于培养学生创新、发展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和能力; 教育层次相对较低的则偏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但是,一个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成长过程必然要经过教育与训练两个过程。单纯的教育或训练都不可能培养出成功的专业社会工作者。
4. 简述我国机构照顾存在的问题。
【答案】我国机构照顾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1)养老机构的供需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目前,我国存在着需要照料的老年人逐年增加,但各种福利院和敬老院床位却大量闲置的现象。其原因是:
①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的,一般老人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进养老院生活,总觉得进养老院是孤寡老人的事,有失面子。
②还有,一些想入院的老人无法承担养老院的费用。
养老机构大量空闲床位的存在,造成资金的积压与浪费,使本不充足的老年福利经费更捉襟见肘。
(2)机构管理和服务人员较少接受专业训练
由于社会工作专业建设在我国刚起步不久,所以现有的各类福利机构管理人员和前线工作者基本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他们对工作热情认真,但缺乏必要的专业方法。
5. 简述社会个案工作的实践问题。
【答案】在中国,社会个案工作是一种“实际”和“实践着”的社会工作。在计划经济时期它表现为行政性的工作架构和行政性助人特征,它的工作理念和方法具有社会个案工作的元素。
(1)社会个案工作的实践
①中国己有的社会个案工作是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架构下发展起来的,它在适应社会需要、满足个人需求和解决问题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它主要是问题解决取向,即着重于问题的解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个案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社会个案工作不仅要帮助人们排忧解难,而且要帮助人们发展,为人们提供咨询与辅导。为回应这种社会需要,应用现代社会个案工作知识和技术的工作在一些新型组织和机构内发展了起来。
②专业性社会个案工作在青少年工作(例如一些城市的青少年工作站)、对越轨人员的工作(例如社区矫正工作)、和城市低保对象的工作等领域中开始萌芽和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