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64年开始,我国大批原先位于东部大城市的工厂与人才进入西部山区,更有“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等口号,号召人们前往除新疆、西藏之外的中国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B.人口急剧膨胀。 C.国家实行城镇化战略。 D.国家调整工业布局。
1956年,国务院副总理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观点,即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三者为主体,而以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三者为补充。陈云的这一观点() 是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有效举措。 是对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经验的全面总结。 是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来源。 是新中国突破苏联经济建设模式的有益探索。
1953年,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的比例仅有2.3%。20世纪50年代,中国采取哪些重大措施来改变制造业的落后状态()①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实施五年计划③“大跃进”④人民公社化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市场与计划二者就像鸟与笼子的关系一样,要让鸟飞,但只能在笼子里飞,否则鸟就飞跑了。如果鸟是搞活经济的话,那么笼子就是国家计划。搞活经济、市场调节,只能在计划许可的范围内发挥作用,不能离开计划的指导。”上述说法与我国哪一时期的经济政策最为吻合()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C.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D.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农民的土地问题。下列对中共土地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