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我国农村优抚安置工作有哪些发展?
【答案】优抚安置是对国家和社会有功劳的农村特殊社会成员给予补偿和褒扬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保障制度,它是维护国家和民族自身利益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
我国农村优抚安置工作有以下一些发展:
(1)保障范围逐步扩大
1950年国家对革命军人、民兵民工、革命工作人员的牺牲、病故、伤亡抚恤做了规定;1980年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保卫祖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壮烈牺牲的,称为革命烈士;1985年首次将同犯罪作斗争而致伤亡的人列入抚恤对象。
(2)保障形式多样化
除了给予保障对象抚恤金、补助金,提供实物帮助外,一些村镇建立了拥军优属基地,将单纯的“安排生产”,转变为“扶持生产”,利用科技帮助优抚对象脱贫致富。
全国范围内开展创建双拥模范城(县)活动、“爱心献功臣”行动等,特别是为农村革命烈属、革命伤残军人、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和在乡老复员军人解决各种困难,巩固和发展了新型的军政军民关系。
(3)优抚对象扩大、待遇不断提高
优待对象由义务兵家属扩大到在乡老复员军人、伤残军人和“三属”(烈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1993年起,部分地区开始实行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即在国家抚恤辅助的基础上,通过増加地方財政补助,使抚恤补助标准随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一种经费增长机制。基本保证了农村优抚对象的生活,提高了农村社会保障的水平。
(4)优抚社会化有较大发展
优抚经费筹集方式从乡镇农民统筹过渡到县级社会统筹,实行群众优待社会统筹和建立拥军优属保障基金等途径,拓宽了优抚经费渠道。此外,广大群众还对优抚对象进行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
2. 怎样理解和认识贫困?
【答案】贫困是一种状态,指人在相应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由于无法获得足够的物质基础和社会资源,以至于不能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维持社会文化可以接受的生活水准。
贫困可以分为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1)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
①狭义贫困是指经济贫困,反映的是维持生活和生产的最低标准。
②广义贫困是除经济意义上的物质生活条件外,还涉及社会、文化、政治意义上的人际交往、宗教活动和政治参与等方面,即从广泛的经济、社会、文化范围来考察贫困。
(2)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①绝对贫困是“泛指基本生活没有保证,温饱没有解决,简单再生产不能维持或难以维持”。 ②相对贫困指“温饱基本解决,简单再生产能够维持,但低于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平,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或能力很弱”。
3. 什么是农村教育?
【答案】农村教育是指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和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农村地区举办的、以农村人口为对象的、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旨在最终消除二元结构的各级各类教育形式的总称。农村教育的基本特征包括:
(1)农村教育具有过渡性特征。在现代化进程中,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一方面,传统社会教育不能适应农村社会转型,必须重建教育体制;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处于社会转型期,其对教育的需求与现代城市教育存在差异。
(2)农村教育对象具有特殊性。农村教育以农村人口为对象,不是面对全民的教育。
(3)农村教育目的具有特殊性。农村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农村教育和现代城市教育的融合,促使农村教育消失。
4. 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应怎样处理政府的责任与市场化之间的关系?
【答案】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指社会成员因受到疾病威胁或需要进行预防时,由社会提供各种形式的卫生服务,保障农村居民获得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的一种综合性制度。在中国,农村合作医疗是整个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主体与核心部分。
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在处理政府的责任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要以政府为主导,政府要承担起这一重要职责,不断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增加对农村医疗事业的投入,争取保障每一位农民都可以享受到医疗保障制度所带来的好处。
(2)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要正确对待市场化所带来的影响,重视市场化的作用,帮助政府承担一部分责任,发挥市场在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进程中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的为农村医疗事业做出贡献。
(3)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要正确处理政府的责任和市场化之间的关系,坚持政府第一、市场第二的原则,尝试着将两者相结合,并运用到农村事业中,在实践中保障农村居民的切身利益。
5. 农村社会学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答案】(1)农村社会学的产生
农村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其缘由一是美国农村现实的需要,二是美国
社会学注重实际和应用指向的培育。
(2)农村社会学的传播
①二战后,农村社会学逐渐从美国扩展到欧洲经济发达国家。
1957年,“欧洲农村社会学工作协会”成立,不久又成立了“欧洲农村社会学会”,1964年它与美国社会学会在法国举行了第一届“农村社会学世界大会”,此后,世界农村社会学大会每四年召开一次形成了制度,大大地推动了各国农村社会学的发展。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相继独立,以及这些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得以独立发展。
6. 什么是施坚雅模式,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案】(1)施坚雅模式是指研究中国农村基层市场的代表性模式,美国学者施坚雅在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变迁状况时提出著名的施坚雅模式,认为“基层市场”是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农民在集市点的选择以及集市的安排等方面都有着充分的理性思考。
(2)其基本观点是:
①作为一种结构—功能分析模式,其核心概念是中心地区和边缘地区,把不同的基层市场视为层级性的连续体,他将农村集市网络概括为“市场共同体”说以及地理学的正六边形结构,提出在理想状态下,基层集市的空间分布意味着18个自然村以六角形围绕着一个集市。
②施坚雅还对农民行为方式、特点以及乡村社会的基本结构等问题作出诠释,他提出“基层市场社区”的概念。施坚雅关于农民行为特点的理论假设,就是农民的行为符合理性选择原则,农民也是具有经济理性的人。
7. 什么是农村?农村社区有什么特征?
【答案】(1)农村的含义
①农村的概念
农村是指以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以农业为主要职业的居民聚居地。农村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即由采集生产方式进入农耕生产方式、人类需要定居生活之后产生的。
②农村的特点
与城市相比,农村一般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a. 自然生态方面,农村地域广袤,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生态环境依存性强;
b. 人文生态方面,人口密度相对较小,人力资源素质偏低,但在相对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中是个熟人社会,人际关系比较和谐;
c. 谋生职业方面,以广义的农业为基本职业;
d. 动态方面,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长期变迁缓慢。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而加速。
(2)农村社区的特征
农村社区一般指以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相区别,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