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硕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必备复习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论网络传播对传播学理论的影响。

【答案】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网络传播的出现,传统的传播理论和传统的大众传媒一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一方面,旧的传播理论需要适应传播科技的发展和传播形态的变化,另‘方面,新的传播实践也需要传播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总的来看,网络传播对传播学理论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传播对传播学理论中传播者的影响

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泛指信息的发出者,他可能是特定的个人,如记者、编辑、主持人等,也可能是媒介组织,如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甚至指媒介组织后面的特定的社会集团。大众传播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一种以传播者为中心的单向的、线性的传播。

网络传播集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功能于一身,真正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削弱了传者和受者的差异,引起了传播领域的巨大变革。大众传播学的许多理论,如早期的“子弹论”(“皮下注射论”),后来的“意见领袖论”和“两级传播论”,以及20世纪70年代后的“议题设置功能论”和“文化规范论”等,都是以传播者为中心的。网络传播的出现,极大地动摇了大众传播中传播者的地位。网络传播的最大特点是信息传播的双向(乃至多向)互动性。网络传播中的传播者和受传者不仅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而且可以意义互换,受传者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传播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接受者。

(2)网络传播对把关人的影响

由于网络传播信息的无限性、迅速性、匿名性、开放性等特点,传统“把关人”的角色在网络传播中己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以往的大众传播中,“把关人”理论确立了传播者在信息传播中的垄断地位。但是,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昔日的把关人失去了信息传播中的特权,“把关人”理论也因为传播主体的位移而发生了新的变化。

(3)网络传播又一次改变了传播者与传播工具之间的关系

网络传播既有点对点的传播又有点对面的传播,还有面对点、多点对多点的传播。

(4)网络传播对受众的影响

传播学意义上的受众又称接受者,是指大众传播的传播对象或信息的接受者。早期传播研究中的“子弹论”的观点影响了后来的传播学者的研究,致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受众的心理、受众的诉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网络传播从根本上改变了“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这是因为网络传播从本质上是一种双向(或多向)的交互式的传播方式,是为受众度身定制的个人化传播模式。在网上,受众不再是处于被动的接受端,而是可以主动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信息的内容,传者与受众已经没有明显的界限。

总之,网络传播为传统的传播理论带来前了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同时,也为传播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有待于传播学者的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2. 分析组织传播中丰裕媒介(RichMedia )和医乏媒介(LeanMedia )的特性及使用策略。

【答案】组织传播学者达夫特和伦格尔提出了“媒介丰裕度模型”,其要解决的是:一个组织“面对大量的各种组织任务,管理者将如何在诸多的传播媒介之间作出取舍”。他们指出:“可使用四种标准来区分媒介的信息传输能力:获得及时反馈的能力、多种提示信息的利用、自然语言的使用以及对个体的关注。能够满足上述所有或多个标准的传播渠道被称为是丰裕媒介,而不具备或只具备上述少数特征的渠道则被称为是I 乏媒介。”

(1)由这四个区分标准,可以总结出两者各自的特性:

①丰裕媒介获得反馈的能力强,I 乏媒介获得反馈的能力较弱。

②丰裕媒介的信息渠道多,医乏媒介的信息渠道较少。

③丰裕媒介的语言更生活化、更自然,医乏媒介的语言更规范,更正式。

④丰裕媒介更适于人际交流,n 乏媒介更适于组织传播。

}2)由于丰裕媒介和医乏媒介各自特性的不同,在选择传播媒介时,就应当辩证对待,讲究使用策略:

①丰裕媒介适用于处理歧义性高的任务,因为其传播的信息量大,可以消除信息的不确定性。如果用丰裕媒介处理日常事务,过多的提示会导致信息混乱和多余的意义。与之相对,匿乏媒介适宜处理日常事务,因为日常事务具有程序性和稳定性,不需要过多的信息来支持。如果用匾乏媒介处理歧义性高的任务,则其揭示的信息不足以表达复杂的讯息,容易造成决策失误。

②在人际交往中应该使用丰裕媒介,可以获得更好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在组织传播中使用医乏媒介,可以维护组织的地位和形象。

3. 议程设置的知识能怎样为实际新闻工作者所用?

【答案】(1)对于实践中的新闻记者而言,议程设置的概念提高责任问题的重要性。

记者给新闻事件贴的标签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众关注与该事件有关的议题,对水门事件的分析就显示出这个道理。在竞选活动中,通过铺垫过程,媒介对某些议题的强调会使一些候选人获得选民的偏爱。媒介还可以通过强调候选人的某些个人特征而忽视另一些,来树立某种形象。

(2)对于有进取心的记者而言,议程设置研究的发现为他们提示成功的机会。

假如媒介通常都没有按重要性的比例来报道重大事件一一如芬克豪泽和朱克的研究所显示的一一这意味着现实生活中还有更重大的新闻有待挖掘。对于从事公关工作的人而言,议程设置提醒他们,为捕捉公众的注意,以恰当的方式来构造一次事件是多么重要。

(3)多数议程设置研究都显示,媒介并没有像一面镜子那样按照本来面目反映社会现实。 正如许多年前李普曼所指出的,媒介更像是探照灯,该探照灯往何处照,往往取决于在某议题上有其特殊利益的群体,取决于人们为获取注意而制造的伪事件,也取决于新闻记者本身的某些下作惯例。

4. 在自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如何咯守新闻专业主义。

【答案】(1)新闻专业主义的含义

新闻专业主义(professionalism )是指新闻工作的职业精神、职业原则和专业要求的总和,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标准和正当的业务手段,它以履行媒体的圣洁使命为目标。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小是某一利益团体,更不是媒体本身。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新闻客观性的信念,相信可以摆脱党派和团体的立场准确地报道事实。

(2)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现状

在自媒体时代,微博、微信的盛行,给了传统媒体一个自我救赎的机会,与新媒体结合,是促进传统媒体转型的不多良机。新闻专业主义在自媒体时代主要体现在两个力面:宏观力面是新闻机构开设的官力微博、微信,微观方面是著名新闻记者开设的个人微博、微信。

①在官方微博、微信方面,新闻专业主义的现状表现

a. 新闻来源多样化。

b. 新闻报道贴近性加强,选材实用,文风朴实,注重受众的感知和体验,注重受众接受和引导。

c. 新闻自由被认为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尽管最近部分媒体一直在强调“网络/微博不是法外之地”,但由于网络的及时性、草根性和渠道广泛性,网络中的新闻自由毕竟要大于现实生活,自媒体中自我把关和政府监管相比传统媒体较为宽松。

d. 自媒体中,由于信源的增多使得把关难度增大,加之时效性的考量,失实报道比例上升。 ②在新闻记者个人微博、微信方面,新闻专业主义的现状表现

a. 部分个人微博己经具有官方化色彩,如@丹丹说天气己经成为类似栏目组的官方微博,内容主要是工作,即天气信息,@杨锦麟虽然是个人微博,但已经成为凤凰卫视的很好的宣传工具,再比如说@纠纠、@蒋方舟、@肖锋都或多或少的会被人们和《新周刊》划归同类。

b. 部分新闻记者微博成为反抗传统媒体的限制、发挥自己新闻理想的圣地。诸如@简光洲、@王克勤等。

c. 部分新闻记者通过开微博只是一种娱乐,通过娱乐来压制现实工作中的冲突。这种微博基本无新闻专业主义可言。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媒体新闻专业主义在自媒体中的体现更加弱化、范围更加狭隘。如果说我国传统媒体新闻专业主义是“碎片和局域的呈现’,,那么传统媒体新闻专业主义在自媒体中的体现就只能是泡沫化和孤岛式存在。

(3)新媒体环境下如何烙守新闻专业主义

我们也看到了自媒体新闻专业主义“救赎的希望”:网络相对传统媒体管制力度要小; 传统媒体广告遭遇天花板,而新媒体的广告市场正井喷式发展,对传统媒体的诱惑力大; 另外,随着网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对新闻专业卞义要求也会提高,专业主义将会成为传媒行业主的考虑对象。为此,个人认为传统媒体在自媒体上构建新闻专业主义还需努力。

首先,要重视自媒体,把自媒体当做是一种新的媒介形态来对待,依托母体,团队运作,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