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近代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抗战建国纲领
【答案】抗战建国纲领是指1938年3月29日~4月1日,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的纲领性文件,系统阐述了国民党的抗战政策。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精神,为世界之和平与正义奋斗,否认及取消日本在中国领土内以武力造成之一切伪政治组织及其对内对外之行动。军事上,加紧军队之政治训练,训练全国壮丁,补充抗战部队,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与正式军队配合作战,在敌后发动游击战等。政治上,组织国民参政机关,加强地方机关建设,改善各级政治机构,提高行政效率,严惩贪官污吏等。经济上,强调经济建设应以军事为中心,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实行计划经济,扩大战时生产。指导民众运动进行抗战动员,保护人民自由权利,改善战时教育等。
2. 淞沪会战
【答案】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起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前后共历时3个月,至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结束,中国军民浴血苦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并争取了时间,从上海等地迁出大批厂矿机器及战略物资,为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作用。
3. 国家主义派(醒狮派)
【答案】国家主义派是曾琦、李璜等于1923年12月在法国巴黎成立的一个组织,初名为“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1924年秋在上海形成中国青年党在国内最初的组织。他们创办《醒狮》周报,随后又出版多种书刊,因此被称为“醒狮派”。他们初期活动的一切主张,都以“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的名义发表,因此社会上又称其为国家主义派。国家主义派鼓吹反苏反共;强调“全民国家”,否定国家的阶级性;宣扬“全民革命”与“阶级合作”,反对阶级斗争等。为揭露国家主义派理论的反动本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青年团,通过《向导》、《中国青年》等刊物,对国家主义派进行了有力地批判。国民党左派也开展了反对国家主义派的斗争。1926年下半年后,国家主义派的影响日益缩小。
4. 蒋冯战争
【答案】蒋冯战争是1929年蒋介石与冯玉祥之间的战争。1929年蒋介石在征讨桂系得手获胜后,为了进一步消灭异己力量,立即转移兵力,进攻冯玉祥的西北军。5月中旬,冯玉祥令驻山东、河南的西北军退守潼关,蒋介石兵分三路大举进攻,在蒋的武力进剿和内部瓦解的困境下,
冯玉祥被迫于5月27日通电下野。蒋介石失去了进攻的口实,蒋冯军事冲突结束。
5. 《黄埔条约》
,是1844年10月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一【答案】《黄埔条约》原名《中法五口贸易章程》
项不平等条约。地点在广州黄埔,中法双方代表分别是两广总督耆英和公使刺萼尼。条约共三十六款,并附有《海关税则》。主要内容:①法国取得五口通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②法国可以在通商口岸建造教堂。之后,法国又强迫清政府取消对天主教的禁令,准许他们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
6.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答案】《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毛泽东分析20世纪20年代湖南农民运动的一篇重要著作,发表于1927年3~4月的《战士》周报。文章强调农民革命斗争的重要性,对中国农村的阶级特别是农民阶级,做了具体的分析,指出占农村人口70%的贫农,才是农民运动的主要力量。《湖南农民考察报告》从对农民和农村土地问题的分析中,提出解决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
7. 《瑷珲条约》
【答案】《瑷珲条约》是1858年奕山与沙俄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在瑷珲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为:①沙俄割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②把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③黑龙江、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瑷珲条约》得到清政府认可是在1860年中俄签订《北京条约》时。
8. 戊戌政变
【答案】戊戌政变是清末慈禧太后发动的推翻戊戌新政的宫廷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先将光绪皇帝软禁于中南海的瀛台,后以“训政”的名义,重掌国政。政变以后,慈禧太后大肆捕杀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9月28日,谭嗣同、康广仁、杨深秀、刘光第、杨锐、林旭等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时人称为“戊戌六君子”。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宣告失败。
9. 京师同文馆
【答案】京师同文馆是指清代最早培养译员的洋务学堂和从事翻译出版的机构。1862年,恭亲王奕沂等奏准在北京设立同文馆,隶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同文馆是培养外国语言文字、科学技术人才的学校;在外国语言文字方面,先后分设了英、法、俄、德、日五馆。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10.《申报》
【答案】《申报》是1872年英商美查创办的商业报纸。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1909年,《申报》由美查公司转入国人之手。买办席子佩接手后,由于经营不善,于1912年5月转让
给张赓、史量才、应季中、赵竹君等五人,由史量才任总经理。此后二十余年,史量才作为中国最大的报业资本家,孜孜于经营《申报》。1911年创办的《自由谈》是它的著名副刊。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停刊。申报是近代中国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日报。
11.商会组织
【答案】商会组织是清末在旧式商业、手工业行会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辛亥革命前,商会在中国社会上已有很大的势力,北京政府时期又有很大的发展,其组织遍布全国各地。1912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并建立了常设机构,1914年3月,又在上海召开了全国商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北京政府期间,该组织召开了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不仅进行商务活动,而且参加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社会活动。
12.天津机器局
【答案】天津机器局是1867年由崇厚创办的官办军用企业,初名“军火机器总局”,是清朝在北洋设立的第一个兵工厂,其开办经费20余万两,规模仅次于江南制造局。九年由直隶总督李鸿章接办,易名“天津机器制造局”,常年经费每年约30余万两。天津机器局分为东、西两局:东局以制造火药、枪炮、子弹和水雷为主,西局以制造军用器具、开花子弹及布置水雷用的轮船和挖河船为主。所产军火除供应本省外,还按时拨给吉林、奉天、察哈尔、热河及分防在江南的水陆淮军。东局还附设有水师、电报学堂。二十一年,改称“北洋机器制造局”(又名“总理北洋机器局”)。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天津时遭到破坏。
二、论述题
13.20世纪20~30年代中国乡村建设的代表人物,主张及实践。
【答案】中国乡村建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晏阳初、梁漱溟。
(1)晏阳初
①主张:a. 认为中国的大患是民众的贫、愚、弱、私“四大病”,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民众首先是农民,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养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以造就“新民”;
b. 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从而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
②实践:1926年在河北定县(今定州市)开始乡村平民教育实验。
(2)梁漱溟
①主张:实现建立新社会组织的道路,要靠乡村建设运动。
②实践:1928年梁漱溟在河南进行过短期的村治实验,1931年又来到山东的邹平,进行了长达七年的乡村建设运动,后来实验区逐步扩大到全省十几个县,在海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