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贵州财经大学贵安新区研究院621公共管理学之公共管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追踪决策

【答案】追踪决策指在初始决策的基础上对组织活动方向、内容或方式的重新调整。与原有的政策决策相比,追踪决策大致有四个特点:

(1)回溯分析。追踪决策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决策,其目的是为了对原政策实施中所产生的偏差进行纠正,或如人们称之的“扬弃”。

(2)非零起点。追踪决策不是从原政策问题的提出为起点,而是以选择一个适当的改变了的主客观条件为起点。

(3)双重优化。追踪决策所得出的政策方案既要比原政策好,又要是若干新选的备扦方案中的“满意解”。

(4)心理效应。追踪决策要对原政策进行修正,必然会对各方一面产生心理上影响。

2. 政策制定过程

【答案】指政策决策者根据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使其转化为政策规范的过程。政策制定系统负担着政策制定的任务,改进政策制定系统是提高政策质量的关键。政策制定必须遵循科学的程序和运用科学的方法,以保证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目标,二是方案。政策目标是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要达到的目的,政策方案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具体途径。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确定政策目标是前提,拟定政策方案是基础,选择优化方案是关键。公共政策制定作为一个动态过程,一般包括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论证评估方案、抉择方案等几个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环节。

3. 间断性均衡

【答案】间断性均衡认为,利益集团政治权力在长期来看是平衡和相对稳定的,而一旦公众对公共性的理解突然有了变化,或者集团寻求打破已有的利益格局,这种平衡就会被打破。因此,大多数情形下,美国的政策过程呈现的是一种稳定和渐进主义的总体趋势,但与此同时,偶尔会出现不同于过去的重大变迁。间断性均衡框架的核心在于,长期的稳定之后会有一个急剧的改变,然后又是一个长期的稳定时期。因此,不能简单用渐进决策模型来解释政策改变,政策并不是一直都处于一种渐进的逐渐的改变过程当中。

4. 模型

【答案】模型是指主体为了某种特定的认识日的,依据相似性原则而创造或选择一种系统,用于代表被研究的对象。通常把模型分为实物模型与理论模型。公共政策分析所讨论的对象经常既可以是定性相似,也可以是定量相似:既可以是外在的相似,也可以是内在的相似:既可以是结构的相似,也可以是功能的相似。

5. 事实分析

【答案】事实,简单地说就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事实分析,要对社会的事物、事件、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进行描述、观察、计数、度量与推理。在公共政策分析中,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的,人们往往按照经验的方法,对客观现实进行一定因果关系的描述性研究。比如,人们可以真实地描述公共费用的多少以及使用情况等。由此提供给政策分析的信息,往往是描述性信息。所以事实分析中最重要的是尊重客观实际,排除一切主观干扰。

从政策分析的研究角度来看,事实与价值的关系必须搞清楚。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客观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但在描述事实时,不论是判断、推理还是分析、综合,都离不开价值趋向的引导。同样一个客观事实,人们在观察上明显地表现出主体的价值观。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事实,是具有价值的事实。

6. 决策树法

【答案】决策树法是指利用概率论的原理,并且利用一种树形图作为分析工具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用决策点代表决策问题,用方案分枝代表可供选择的方案,用概率分枝代表方案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经过对各种方案在各种结果条件下损益值的计算比较,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该力法能使多阶段决策清楚、有条件地进行,是分析决定方案优劣的十分有价值的基本工具。

7. 规范分析

【答案】规范分析方法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和基础,提出行为标准,并以此作为处理经济问题和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探讨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的分析和研究方法。规范研究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科学规范、道德规范、审美规范、宗教规范和法律规范等。规范分析,同样离不开价值。规范要有效,必须以相关的价值为基础。价值观念的变化必然带来社会规范的变化。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存在着彼此联系的四种形式,即事实判断、价值判断、规范判断和命令判断。这种关系,在政策分析中处处都表现出来。

8. 公共政策客体

【答案】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目标群体)两个方面。政策的直接客体是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政策的制定围绕着社会问题和政策问题展开; 政策的间接客体是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政策是通过调整和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来达成政策目标。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社会问题,进行社会

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二、简答题

9. 简述费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

【答案】权变领导理论的基础是认为领导者对其所领导的群体,若想要完成高度的工作成果,应随领导者本身的需要结构,以及在特定情境下的控制及影响程度而权变。

费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认为,影响领导形态的情境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职位权力(position power)

指职位本身所具有的权力(如奖励权力、强制权力等),而促使部属顺从并接受其领导的程度,由于领导者所拥有的职位权力程度不同,其可采行的领导行为亦应有所不同。

(2)工作结构(task structure)

指群体工作任务的例行性程度及可预测性,如工作为例行性且工作成果或产出易于预测评估,则领导者的影响力就极为有限,因为此种工作的目标、工作程序或步骤,均已明确界定,其工作成果亦可由以往的经验及产出加以判断,故领导者的领导范围就较为狭窄。如为复杂的工作,其目标不确定,工作成果难以预测,在工作程序及步骤上有各种可行的途径,随不同的环境因素而异,则此时的领导行为活动范围较广,运用就较具弹性。

(3)领导者与部属的关系(1eader-member relations)

领导者与部属相处时,如果双方关系良好,领导者就容易得到部属的合作与努力,领导行为就趋向于员工导向的形态; 反之,领导者将趋向于工作导向的领导形态。

费德勒认为上述三种情境因素决定了领导者对部属行为的影响能力,亦即决定了领导情境对领导者有利的程度。在有利情境下,领导者拥有较多职权,获得更多非正式支持,同时工作结构较低,对群体有良好的指导,成员被指示做哪些工作; 在不利情境下,群体因缺乏领导者积极的介入的控制,显得较疏离涣散,以工作为导向的领导较之体谅型及员工导向型的领导行为较为有效; 在中度有利(或中度小利)情境下,体谅型或员工导向型的领导较为有效,如果成员认为有建议、贡献意见的自由,则领导者应提供无威胁及自由的环境。

费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虽然尚有缺陷,但它仍然引发了不少学者的研究兴趣,使研究者了解领导效能的知识,领导者应如何选择领导行为方能对部属产生影响. 欲使组织发挥效能,可以从改变情境因素或领导形态方面着于。这一理论对于部属生产力的提高及员工满足感的增进,具有相当价值。

10.简述政策评估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答案】政策评估,在现实中可能遇到不少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目标不易确定

评估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是政策评估的关键所在。但是,许多公共政策的目标并不是明确的和系统的。在当代民主社会中,许多公共政策的日标是含糊不清的,是多元价值取向的,甚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