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62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的情况是怎样的?

【答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这个辩证关系从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来看,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情况。

(1)在一种生产关系产生和确立起来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它与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是基本适合的,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虽然这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也有矛盾,人们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生产关系作某些调整,但却不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2)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来的生产关系逐渐变得陈旧,它与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由基本适合变为基本不适合,从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要求根本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而新的生产关系一旦产生并确立起来,又出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在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开始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新的矛盾运动。

因此,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是一个永恒的循环过程,每一次这样的循环,都把人类社会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生产发展的辩证过程是: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和确立,又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这种生产发展的历史辩证法,充分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

2. 简述阶级的实质。

【答案】阶级在实质上是个经济范畴,它是特定生产关系和物质利益的主体和承担者,是在特定经济结构中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群共同体。

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各阶级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集中表现在它们之间经济上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这是阶级划分的基本标志。诚然,一定的社会阶级形成之后,也会在政治思想、道德感情和生活习惯等方面表现出自己的特征,但这些都归根到底是它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和物质利益关系的反映,是为特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如果不是从实质上把阶级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去把握,就会从根本上离开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的基本观点。

3. 简述相对静止的原理及其意义。

【答案】相对静止是指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

于暂时稳定与平衡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承认物质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状态。

(1)相对静止原理的内容

①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运动和静止总是相互依赖的。离开相对静止来谈论运动,我们就不知道什么事物在运动或这是什么形式的运动,运动也就无从获得自己的规定和衡量自己的尺度。任何事物相对静止的状况都是它过去的运动所造成的,并且是它将来运动的出发点。只有了解了事物的相对静止的状况,才能清楚地了解它过去的运动,预测它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

②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物质的多样性是从物质的永恒运动中产生的,但只有在物质的相对静止中才能显现出来。绝对运动是产生形形色色的不同物质形态的根源,而相对静止则是这些不同形态的物质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因此,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区别事物,对事物进行确定的分析,并把握其确定的性质。

(2)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前提下,肯定相对静止原理的意义:相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式和量度,是物质分化的前提和条件。由十物质在运动中存在着静止这个方面,才能形成物质的多样性。把运动和静止割裂开来,夸大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必然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但夸大相对静止而否定运动的绝对性,则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两者都歪曲了事物的本来面目,都是片面和错误的。

4. 简述否定之否定规律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法论意义。

【答案】(1)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的辩证形式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这对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2)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法论意义

①要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坚信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要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必然最后战胜资本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定会取得成功。任何时候都不要被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因暂时的挫折而动摇。

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困难,遭受各种挫折,因为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要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克服各种困难走曲折的路。要反对看不到我们伟大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盲目乐观态度。要在曲折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5. 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遍性?

【答案】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1)矛盾存在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意义

①从共时性看,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处处有矛盾。

②从历时性看,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时时有矛盾。

(2)承认矛盾普遍性的方法论意义

坚持辩证法的前提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我们在对任何事物,任何时候,都要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并采取恰当的方法解决矛盾; 既要坚持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认识事物,从矛盾的两个办面看问题,即坚持“两点论”,又要全面地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防止片面地看问题。

6. 简述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案】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

(1)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和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国家。

(2)观念上层建筑

观念上层建筑是指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在这个意义上,观念上层建筑又被称为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在观念上层建筑中,往往存在着多种意识形态,但只有反映并服务于该社会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才能决定该社会观念上层建筑的性质。

(3)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既互相区别,又互相依赖、互相作用、互相转化。

①政治上层建筑是在观念上层建筑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②政治上层建筑尤其是国家制度一旦形成,对于生活在该国家中的人来说,又成为一种外在的环境和既定的现实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观念上层建筑。

③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作为一个整体,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观念既反映经济又反映政治,并反作用于政治和经济。

总之,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7. 简述社会形态的更替

【答案】社会形态是指与生产力的状况相适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一定的形式结合起来的统一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推动并决定着社会形态不断更替,并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