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厦门大学中文系701语言文学基础之中国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填空题
1. 闻一多称赞唐诗_______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答案】《春江花月夜》
【解析】闻一多在1941年完成的唐诗研究名篇《宫体诗的自赎》中,称赞张若虚的《春汪花月夜》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给尽溢美之词。
2. “谴责小说”的概念不见于“小说界革命”中,而是_______1920年治小说史时的新创。
【答案】鲁迅
【解析】“谴责小说”的概念是鲁迅1920年治小说史时的新创。其代表作有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
3. “盘古开天地”在中国古代神话类型中属于_______。
【答案】创世神话
【解析】在上古神话中,人们对于世界产生和人类起源的探索和解释,构成了创世神话的基本主题。“世界是怎样产生的? ”这个最原始、最基本也最重大的问题,是人类意识发展处于开始阶段的原始人思考和关注的一个大问题。因此,创世神话也就成为了所有神话中最普遍的主题。
4. 《诗经》除了305篇,另有6篇有目无词的_______。
【答案】笙诗
【解析】《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时代如此之长,地域如此之广,作者如此复杂,显然是经过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书的。
5. 元杂剧《倩女离魂》是杂剧作家_______的代表作。
【答案】郑光祖
【解析】《倩女离魂》是元朝后期杂剧中最优秀的作品,故事是在唐人传奇《离魂记》的基础上,由元代杂剧家郑光祖改变创作而成的。
6. “五柳先生”是指_______。
【答案】陶渊明
【解析】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
辞赋家、散文家。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
7. _______的诗歌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语)。
【答案】王维
【解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自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于画当中。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
8. 东汉抒情赋主要有_______和述志赋两类。
【答案】纪行赋
【解析】纪行赋是通过记叙旅途所见而抒发自己的感慨,这类题材源于刘欲的《遂初赋》。纪行赋以纪行为线索,兼有抒情抒怀,写景叙事,一般篇幅不太长。代表作有班彪的《北征赋》、班昭的《东征赋》、蔡邕的《述行赋》。
9.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出自_______一书。
【答案】《论语》
【解析】语出《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柏,喻栋梁之材。凋,凋谢。意思是年岁最寒冷的时候,然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最后凋谢的道理。
10.1906年在口本东京成立的,_______是在外国文化影响下产生的中国第一个戏剧团体。1909年成立于苏州的,是清末民初一个活跃的革命文学团体。
【答案】春柳社; 南社
【解析】中国早期话剧的诞生以春柳社的成立为标志,1906年底在日本东京的中国留学生曾孝谷、李叔同等组织了我国第一个戏剧团体一一春柳社。1909年11月13日南社于苏州虎丘举行第一次雅集,正式宣告成立。与会17人,选柳亚子为书记员。南社活动最有生气的时代是从成立到辛亥革命前后数年。宗旨是“欲一洗前代结社之积弊,以作海内文学之导师”,出版《南社丛刻》,引导文学为革命斗一争服务。
二、名词解释
11.新体诗
【答案】新体诗是古体诗到近体诗的过渡形态,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年间,又称“永明体”,其代表诗人是谢眺。永明体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进步,为当时的诗坛注入了新的气息,树立了新的美学风范; 他们所积累的丰富的艺术经验,也为后来律诗的成熟及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其过分追求形式的华美,再加上声病得限制,产生了“文贵形似”和“文多拘忌,伤其真美“的弊端。
12.王孟诗派
【答案】王孟诗派是盛唐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之一,又称“山水田园诗派”。王孟诗派诗人多仕途失意,受佛道思想影响较深,寻求隐逸,因而诗中多描写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其诗风清新流丽,常常表现出静谧恬淡的境界。孟浩然、王维是王孟诗派的代表作家。两人都工于五言,都善于描写自然景物,风格也有近似之处。在艺术成就方面。二人既可并驾齐驱,又各标风韵,对后世都有深远影响。王维的代表作主要有《辋川集二十首》《山居秋螟》《渭川田家》等,孟浩然的代表作主要有《夜归鹿门歌》《过故人庄》《宿建德江》等。
13.建安风骨
【答案】建安风骨是对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俊爽刚健风格的概括。建安文学以曹魏集团为中心,主要成就在诗歌。建安诗人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后人把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其内涵主要有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和浓郁的悲剧色彩。“建安风骨”被后世的诗人们追慕着,并成为反对浮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
14.“声音之道与政通”
【答案】“声音之道与政通”是音乐政治化的阐释,出自公孙尼子。公孙尼子《乐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公孙尼子认为,音乐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音乐要反映真实的思想感情,音乐必然表现社会的政治,为政治服务。
15.元杂剧
【答案】元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其主要特点是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 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 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己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由金入元的文人。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16.《云谣集杂曲子》
【答案】《云谣集杂曲子》是敦煌石室中所发现的晚唐抄本词曲卷子。原题为“云谣集杂曲子”,收词30首,抄写时间不晚于后梁乾化元年(911),比《花间集》的编订(后蜀广政三年,940),早出近30年。《云谣集杂曲子》是我国第一部词的总集,收有唐开元以来的里巷之曲,作品题材范围较广,与盛唐写边塞、闺怨一类相同,兼有沉郁雄奇和艳丽深厚,反映了早期民间词所特有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